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 > 2006年第4期
编号:11265034
医学大家陈赛娟(2)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2日 《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 2006年第4期
     又一次的成功,又一个新的起点。陈赛娟没有喘息的时间便投入了新的攻关。她与国外先进实验室合作克隆了上述两个基因,并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微小残余病变进行检测,有效地指导了临床治疗。这一发现不仅标志着我国白血病基础理论已经跨入世界领先行列,更为千千万万的病人打开了一条通向新生的希望之路。众所周知,白血病的传统治疗花费非常昂贵,做一次骨髓移植一般要花费人民币30万—40万元左右,这对于一般的家庭几乎是个天文数字。陈赛娟及其同事应用白血病基因产物靶向治疗概念,通过使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和凋亡,直接降解致病蛋白质,让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这种极为凶险的白血病成为国际上迄今治疗效果最好的白血病,成为第一个可治愈的成人白血病。

    有三个病人一直让陈赛娟记忆犹新。一位是60多岁的美国男病人,不幸罹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在美国先后进行过化疗和骨髓移植,当第7次复发的时候,医生明确表示无能为力。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那位病人从网上了解到陈赛娟和她的科研成果,决定用中国传统的砷剂做最后的尝试,就这样,他三次不远万里从美国飞到上海进行治疗,病情奇迹般得到缓解。虽然最后病人还是因为严重的颅脑内病灶失去了生命,但是在这位病人生命的最后时刻,最感谢的就是中国医生为其创造的奇迹。
, 百拇医药
    还有两位是日本病人,在日本治疗后都相继发生第二、第三次复发,就在治疗无望的时候,日本医生告诉他们中国的一位医生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希望。于是两位病人来到了中国,接受陈赛娟及其同事的治疗,最终这两位病人的生命被成功挽救。

    陈赛娟是发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变异型的第一人,又对治疗此种疾病有着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所以全国各地的许多病人都经由她确诊,甚至还有远在法国、美国等地的很多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确诊也十分“迷信”陈赛娟,他们觉得有这位中国女医生的判定,他们的诊断才真实可靠,他们的生命才有得到延续的可能。

    “我首先是科学家,然后才是女性”

    陈赛娟是那种典型的江南女子:合体的装束、浅浅的笑意、轻柔的语气、较小的身材,让她常常淹没在人群中。

    有时候望着陈赛娟那窄窄的肩膀,会担心她是否能承担起这么多的责任:她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时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的妻子、一个20出头青年的母亲。
, 百拇医药
    一天24小时内,她需要不停地变换她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都在要求她做到完美。可以想象,在光环的背后,陈赛娟付出了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我首先是科学家,然后才是女性。”这是陈赛娟对自己人生定位的解读。

    谁都明白,要实现事业与家庭的两全其美是十分不容易的。生活中的陈赛娟努力要求自己做个好妻子、好母亲、好女儿。

    她有一个温馨的家,丈夫陈竺和她同在一个研究所工作。无论研究有多忙,她也会关心身兼中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之职的丈夫是否按时吃药。她总担心地说:“陈竺身兼数职,太忙了,身体一直不太好,高血压、糖尿病,肝功能也不好。”

    谈及儿子,陈赛娟脸上总是闪烁出女性才具备的母性光芒。“我一生中面临的最大考验,不是在实验室,而是在飞机场!”1986年,陈赛娟接到去巴黎留学的通知时,儿子还不足2岁,她是怀揣一本儿子的影集,一步三回头地踏上求学的征程的。“我们工作都很忙,没时间照顾儿子,他从小就很懂事,总是自己管好自己。”她十分骄傲地说,“儿子大学的专业也是生物医学,他曾获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还参加过国际数学竞赛。”谈及这些,在各项名誉光环下的陈赛娟露出一位普通母亲温柔的笑容。(稿源:《医药经济报》)

    [ 上 页 ], http://www.100md.com(朱 茜 倪立冬)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