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1263706
如果医生不愿冒风险……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2日 《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 2006年第9期
     “带着钢盔开着坦克”行医这是近来常常听到的一种说法,其本意是形容医生自我防护意识越来越强,不愿再做有风险手术的尴尬现状的,而这种“描绘”,意味着什么呢?

    医学是一门探索科学,人类对自身和疾病的认识,至今还处于“童年阶段”,面对充满未知的世界,医生只有不断探索,才能获得新的认识,而探索则意味着冒风险。

    医生不愿再冒险,这是医学的悲哀,也是人类的不幸。一代名医张孝骞曾用“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来形容从医的谨慎。在医患关系和谐的年代,医生的失误往往能够得到患者的理解,而这又促使医生不遗余力地为患者治病,从而加快医学的进步。

    如80年前,梁启超在协和医院被误诊为右肾瘤,并导致“错割腰子”,却仍为医院和西医公开辩护,成为一段意味深长的佳话。但是,今天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过度防卫,该做的手术不做了,该冒的风险不冒了,该创新的不创新了;他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宁愿做“太平医生”,这确实是个危险的信号。

    为什么会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医患矛盾日益加剧,医患之间互相设防。由于医疗行业的腐败现象被频频曝光,加上很多媒体的不客观报道,医生的形象由“白衣天使”变成了“白衣杀手”。不少患者对医生“爱恨交加”,爱是因为离不开,恨是因为有怨气。结果,病还没治,隔阂已深。在这样的心态下,患者自然不能理性看待医学的风险,一旦出现意外,就会认为医生“心太黑”。有的患者甚至砸医院、殴打医生。

    对此,很多医生内心充满矛盾和苦闷。他们既希望探索医学禁区,又害怕患者无理取闹,使本来单纯的医学问题,最终上升为法律纠纷。而我国法律规定的医生“举证责任倒置”,也使医生处于不利地位。为此,许多医生只好选择“无为而治”。

    医患之间缺乏信任,不仅阻碍了医学进步,也损害了患者的根本利益。要想打破僵局,医患双方都需作出努力。

    作为患者,要尊重医学、理解医生、医学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人,千变万化的病情。由于个体存在差异性,即便是同样的病情,用同样的方法治疗,疗效也可能迥然不同。其中原因很难说清,并不都是差错事故,这就是医学的局限性。有人曾把医生比喻为飞行员,说明其风险性。其实,医生的风险远远大于飞行员,这是因为,飞机的结构再复杂,也无法与人体的复杂性同日而语;乘飞机的死亡率不足万分之一,而疾病的死亡率却超过千分之一;在气象条件不佳或飞机有故障时,飞行员可以拒绝起飞,而当患者病情危急时,医生不能坐视不救。

    作为医生,要有为科学、为患者献身的精神。一名医生如果不愿冒险,就只能成为“修机器”的匠人,而不能成为医学大师。医生的冒险精神不仅来自于对真理的追求,也来自于对患者的感情。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医生深怀仁爱之心,患者都是通情达理的。

    当然,患者理解医生也是有条件的。在临床中,尽管误诊是客观存在的,但医生不能以此为借口,无视生命的尊严,随意让患者付出无谓的牺牲,承受无谓的痛苦。患者可以宽容正常的失误,却无法宽容因敷衍塞责、草菅人命造成的失误。

    医生承担风险,还是逃避风险?这不仅仅是一个复杂的医学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

    (稿源◎《人民日报》),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