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 > 2012年第16期
编号:12250532
灾害频仍,民生奈何?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15日 《健康大视野》 2012年第16期
     这是一组蕴藉凄凉的数字:

    2008年汶川“5·12”地震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

    2010年舟曲“8·8”泥石流1434人遇难,2062人受伤,331人失踪;

    2012年北京“7·21”暴雨致79人遇难……

    生灵远逝,留给我们的总是太多的考量。据权威数字显示,2011年全国自然灾害波及4.3亿人次,1126人死亡(含失踪112人),939.4万人次被安置;农作物绝收289.2万公顷;房屋倒塌93.5万间;经济损失达3096.4亿元。

    在很多时候,我们格外抵触枯燥的数字,但对于以上的罗列,我们定会镌刻于心,因为,面对这些数字,我们依稀目睹到毁损和悲凉,以及挣扎和湮灭——在灾难面前,人的力量实在太渺小。

    这就难免会在史料或者典籍中,一再出现人们对自然灾害充满敬畏的迷信记载,诸如“河伯娶妇”之类。按照英国学者爱德华泰的思想诠释,当时的人们应该处在“低级智态”中,蒙昧钝知,一旦自然有变,皆归于神灵。于科学乏力的当时来说,人们寻求神灵的祐护,自然算得上与大自然的博弈之举。

    但,我们不能把生命与健康寄托于虚拟的神灵,我们当约束自身的行为以让环境或者生态与人们和谐共处,甚至找寻更为科学、更为效能的路径分解灾害之殇。

    北京“7·21”暴雨已经过去多日,但留下的阴影却难以消弭。

    一场大雨不仅把偌大的一个北京城浇成了“落汤鸡”,还浇灭了数十个生命,痛定思痛,我们岂是仅仅反思就可以告慰这些亡灵?

    早在100多年前,维克多·雨果就在《悲惨世界》中有“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之语。假如我们的城市更科学一些,假如城市下水道更顺畅一些,假如灾害的预警更前置一些……现在看来,这些假如太苍白、太不地道。

    人们赖以生存的政策、城市和环境,不仅需要光鲜的外表,更需要坦荡的内在。只有这些内在的关怀,才能给民众心贴心的温暖。

    于是,我想,四川泸州在洪灾过后,有关街道办事处生发出来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之类的“励志”口号,就缺乏慰藉和温暖的情分,这样的感伤,来自民间也就罢了,若源自民众赖以啜饮幸福的政府,我们难免会心生苍凉。

    8月21日的天气预报说,第14号强台风“天秤”和第15号热强台风“布拉万”将同时来袭……

    这是对我们的又一次考验。,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