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 > 2014年第8期
编号:12662847
新闻敲诈背后的“潜规则”
http://www.100md.com 2014年4月15日 健康大视野 2014年第8期
     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已全面展开。此前,中宣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有关通知,并通报一批媒体采编人员及假记者、假媒体的新闻敲诈典型案例,央视“新闻调查”更以45分钟的时长剖析个案,揭开《中国经济时报》河南记者站记者假借监督之名行敲诈敛钱之实的“记者站的秘密”。

    新闻敲诈就像“毒瘤”,损害新闻队伍形象和媒体公信力,侵蚀到了社会肌体的各个层面,为祸甚烈。但如何杜绝这一恶行,纯洁新闻队伍,还社会一个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却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所谓敲诈,一定是有所要挟,才能达到敛财目的,既然他们敢明打明谈价码,自是看准了你的短处,对混乱社会生态“门儿清”,找到适合“毒瘤”生长的温床,让伪记者与那些不光明正大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捆绑在一起,于是,才形成他们之间畸形的共生共荣的“同谋”关系。

    就本质而言,记者无所谓真假,只有真伪之分,一些记者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卖版面、换发行、收黑钱,违背新闻工作宗旨,都是公众眼里的假记者,只是他们多副牌照而已。每一个假记者背后,都是无数的事实,都是民众无处诉说的伤痛,都有无数伪记者的非职业化作为甚或污浊的勾当。

    为什么社会上假记者横行?从最近通报的几起新闻敲诈案例来看,在某些地方伪记者真就这么横行,真就这么管用。《中国特产报》记者刘会丽、郭焕璋、杨飞3人多次到宁夏永宁县、灵武市,对当地存在的个别问题反复采访,并以报道当地占用基本农田、拖欠工程款相要挟,迫使当地党委宣传部和政府部门先后3次交纳“专版宣传费”,共计22万元。得到钱之后,这家报纸就刊登了“正面宣传报道”。

    江湖自有江湖上的规矩。对敲诈者来说,收人钱财替人消灾。对被敲诈者来说,既然钱都出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理论上,识别记者的真伪很简单,但为什么绝大多数对被敲诈者都选择息事宁人?就是一些地方的政府官员或企业,不敢较真,虚弱到即使明知碰到的是“假记者”也佯装不知,最后出钱了事。

    其实,敲诈与被敲诈,双方都心知肚明,只要不过分,各自都会竭力维护一种“和谐”的状态。也就是说,不但新闻敲诈有见不得光的“潜规则”,需要有关部门严打,这个社会还存在更多的潜规则。正是混乱嘈杂的社会生态环境,让新闻敲诈“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杜绝新闻敲诈则须寄希望于社会生态进一步改善,在全社会编织一张净化媒介环境的大网,让害群之马无处躲藏。, http://www.100md.com(李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