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肠道疾病 > 肠炎 > 缺血性结肠炎
编号:13530608
探究前列地尔联合罂粟碱治疗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0月15日 《健康大视野》 201920
     【摘 要】目的:观察在缺血性结肠炎中给予前列地尔联合罂粟碱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缺血性结肠炎治疗的68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各34例。常规组采取罂粟碱、抗生素等一般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腹痛、大便潜血消失时间与住院天数均少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治疗效果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流变学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流变学指标均有所下降,但实验组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缺血性结肠炎中给予前列地尔联合罂粟碱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缺血性结肠炎;前列地尔;罂粟碱

    【中图分类号】R574.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0-0-01

    缺血性结肠炎早期病变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其临床表现有腹痛、便血及腹泻,严重者可导致肠坏死、穿孔、腹膜炎及感染性休克,是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1]。给患者的生理、心理带来双重的危害,本文旨在探究分析在缺血性结肠炎中给予前列地尔联合罂粟碱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来我院进行缺血性结肠炎治疗的患者68例为观察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各34例。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缺血性结肠炎诊断标准;饱餐、用力排便时没有明显诱因的突发腹痛、腹泻与便血等症状。排除标准:有炎症性肠病、感染性结肠炎及大肠肿瘤者;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者;有精神疾病,无法进行沟通者。

    常规组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在52~68岁,平均年龄为(60.58±4.37)岁。实验组中: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在53~69岁,平均年龄为(61.11±4.0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参与研究患者均知情并自愿签署同意书,经我院医学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常规组采取罂粟碱、抗生素等一般治疗:给予患者罂粟碱30mg进行肌内注射或者微泵静脉推注,3次/天;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对症支持及常规的肠道休息的治疗(注意避免对疗效判定产生影响药物的使用),用药疗程为14d。

    实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给予患者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0.9%氯化钠注射液20mL进行静脉注射,用药疗程为14d。两组患者均再治疗过程中连续检查大便常规、潜血,大便连续潜血2次为阴性结果即判定停止出血。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d后,于清晨空腹采肘静脉血,用来做血流变学检查。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腹痛、大便潜血消失时间与住院天数;临床治疗效果(显效、有效、无效);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检查指标(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

    评定标准:腹痛、便血及腹泻症状消失,大便潜血检验为阴性,肠镜检查病变黏膜部位恢复正常为显效;腹痛、便血及腹泻症状有所改善,肠镜检查病变黏膜部位有轻度炎症为有效;腹痛、便血及腹泻症状及肠镜检查结果均无变化甚至加重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2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較两组患者腹痛、大便潜血消失时间与住院天数

    常规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大便潜血消失时间、住院天数分别为:(3.99±0.85)d、(5.03±0.94)d、(15.11±0.66)d。

    实验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大便潜血消失时间、住院天数分别为:(2.77±0.80)d、(3.62±0.72)d、(11.32±0.89)d。实验组腹痛、大便潜血消失时间与住院天数均少于常规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常规组34例患者中,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10(29.41%)例、15(44.12%)例、9(26.47%)例;总有效率为73.53%(25/34)。

    实验组34例患者中,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21(61.76%)例、11(32.35%)例、2(5.88%)例;总有效率为94.12%(32/34)。实验组治疗效果高于常规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检查指标

    常规组治疗前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分别为:(0.88±0.03)mg/L、(4.79±0.43)g/L。实验组治疗前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分别为:(0.86±0.02)mg/L、(4.82±0.39)g/L。

    常规组治疗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分别为:(0.44±0.10)mg/L、(4.11±0.10)g/L。实验组治疗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分别为:(0.22±0.09)mg/L、(3.17±0.26)g/L。治疗前,两组血流变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流变学指标均有所下降,但实验组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缺血性结肠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壁血流减少导致某段结肠壁血液供应不足或回流受阻的缺血性损害,使肠壁营养障碍的一种综合征。尽可能在早期解除肠壁缺血状态,降低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水平,改善血液循环,可有效的阻止血栓形成,继而达到降低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生或进一步进展,消除和缓解症状[2]。前列地尔是广泛存在于体内的生物活性物质,可有效的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小板的高反应,抑制血小板活化,促进血栓周围已活化的血小板逆转,从而改善血液流变学。这也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实验组血流变学指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说明前列地尔注射液对缺血性结肠炎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研究表明,在缺血性结肠炎中给予前列地尔联合罂粟碱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包贯虹,鲁海燕,余丹青.前列地尔注射液对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及二胺氧化酶水平的影响[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8,21(09):1043.

    石海霞,刘成霞.前列地尔联合丹参酮治疗非坏疽型缺血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03):64., 百拇医药(宋晓荣 高宏川)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肠道疾病 > 肠炎 > 缺血性结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