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 > 2019年第22期
编号:13400352
探讨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预防性护理干预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1月15日 《健康大视野》 2019年第22期
     【摘 要】目的:探讨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预防性护理干预对预防接种的影响。方法:对两组儿童接种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监护人对采取预防性护理干预的满意程度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结果:观察组儿童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儿童监护人对接种人员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满意程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儿童预防接种后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儿童预防接种安全性。

    【关键词】儿童预防接种;常规护理;预防性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2--01

    随着免疫规划事业不断发展,疫苗接种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接种异常反应、偶合病例、接种事故等发生风险也相应增多,加之目前医患关系信任度缺失的社会环境,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如何减少接种不良事件发生,使预防接种真正实现安全有效,推动预防接种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成为广大免疫规划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本单位尝试通过预防性护理干预,随机抽取2017年2月--2018年5月100例预防接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预防性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7年2月--2018年5月100例预防接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观察组儿童数量50例,男童31例,女童19例,年龄0-6岁,平均年龄(3.15±0.83)岁;

    对照组儿童数量50例,男童35例,女童15例,年龄0-6岁,平均年龄(3.18±0.78)岁。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临床数据方面两组儿童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存在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接种方法

    对预防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的13例儿童,均按照规定建立档案,详细记录儿童基本情况及接种信息。

    接种前,由医生进行体检及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是否有感冒、发烧及其他接种禁忌情况,如实记录询问情况,符合接种要求的儿童才予以接种。对不符合接种要求的儿童建议缓种。

    接种时,为监护人告知疫苗的品种、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确认后接种。

    接种后,在观察室由专人对儿童进行30-60分钟的医学观察,确认无异签字离开。

    100例儿童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有13例,表现为发热、局部红肿,同时伴有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综合症状;偶合症有上呼吸道感染,未明确形成原因;在研究过程中,对照组儿童采取了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儿童采取了预防性护理干预。

    1.2.2 预防性护理干预方法

    观察组采取预防性护理干预方法。

    ①接种前,由医生通过体检、问询等方式评估儿童的健康状况,对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儿童提出医学建议,要求缓种并记录,对符合接种要求的儿童,实施接种。通过这种方式建立友好的医患关系,并进行宣传教育,便于患者及家属对预防接种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家长对接种的配合度,提高及时接种率,避免拒种、漏种现象,让更多的人能科学认识疫苗,有效发挥出预防接种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

    ②接种后,在观察室由专人对儿童进行30-60分钟的医学观察,观察无异后签字离开。离开前告知监护人接种疫苗后,少数受种者会出现发热、头痛、头晕、乏力、全身不适等情况,需密切观察。如体温变化,一般体温在37.5℃以下,适当休息,多饮水,防止继发其他疾病;体温超过37.5℃,或37.5℃以下并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异常哭闹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③接种后,及时告知监护人部分受种者可能会出现受种局部红肿伴疼痛,若红肿范围不大,在24-48小时将逐步消退。红肿直径和硬结在15-30mm的局部反应,用干净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也可用土豆片或芦荟外敷,以助消肿止痛。红肿直径和硬结超过30mm的局部反应,应及时就医。接种卡介苗出现的局部红肿,不能热敷。

    ④接种后出现皮疹,需及时就医,且注意观察皮疹发展情况和有无继发感染,剪短指甲,保持指甲、皮肤和床单的清洁干燥,避免抓破皮疹,儿童可戴布质手套或用布包手,衣服柔软、宽大、勤更换;也可在外部涂抹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症状。皮疹结痂后需自行脱落,不要强行撕脱,翘起的痂皮可用消毒剪刀剪去;皮疹破溃后,小面积者可涂龙胆紫或抗生素软膏,大面积者用消毒纱布包扎,防止继发感染。若出现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需积极配合医生采取急救措施[2]。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类型

    在100例预防接种儿童中,出现1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其中发热4例(占比4%)、局部红肿3例(占比3%)、脓肿2例(占比2%)、呕吐2例(占比2%)、过敏性皮疹1例(占比1%)、過敏性紫癜1例(占比1%)。其中发热发生率最高,局部红肿居第二位。

    2.2 不同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例不良反应中,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17.1%,其次为乙肝疫苗15.4%,卡介苗、麻疹和脊灰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见表1。

    2.3 两组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满意度相比,观察组实施预防性护理的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3 讨论

    因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免疫力差,易发生传染病。接种后发生不良反应与患病的危险性相比,后者对他们的健康威胁更大。所以,必须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及时、安全地实施预防接种,充分发挥疫苗效果,让受种者达到高度免疫水平,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保护儿童健康。疫苗属外源性物质,部分人群在获得疫苗的免疫保护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除正常反应外的其它反应。其发生原因与受种者个体因素如健康状况、过敏体质、免疫功能不全等密切相关。

    本次研究,预防接种后观察组儿童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的13例患者主要与健康状况、过敏性体质、接种时间、药物影响等相关。不良反应类型包括发热、局部红肿、脓肿、呕吐、过敏性皮疹和过敏性紫癜,其中以发热和局部红肿最为多见。

    研究表明,不同种类的疫苗发生不良反应风险及类型有较大差异,百白破以局部红肿、发热多见,乙肝疫苗常见轻度短暂局部反应、过敏反应罕见,卡介苗以局部肿痛、脓肿为主,麻疹以低热、皮疹为主,脊灰不良反应少见,以轻度呕吐和腹泻等肠道症状为主。通常接种引起的轻度不良反应会在短时间内自行消退。症状较为严重者,需及时就医,对症处理。

    在实施儿童预防接种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可大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疫苗安全性,降低接种风险,保护儿童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韦小芳.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4): 238,249

    李维铭.儿童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的预防作用分析[J].心理医生,2015,21(12):220-221., http://www.100md.com(昔玉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