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中风(脑卒中)
编号:1346948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围溶栓期护理干预效果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20年7月15日 《健康大视野》 202014
     【摘 要】 目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围溶栓期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并实施不同的护理方式,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数、并发症出现率进行对比。结果:以上指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结论:将个性化围溶栓期护理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患者效果确切。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静脉溶栓;围溶栓期;干预效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并且病情发展恶化迅速,致死率较高,多发于老年群体,严重威胁我国中老年人群的生命健康安全。[1]急性缺血性脑卒的主要治疗原则便是及时诊断与及时治疗,溶栓便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卒中病灶血流指标的重要方式[2]。但是因为溶栓的危险性较高,所以需要相关的护理措施加以辅助,所以本研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围溶栓期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分析,现详细研究内容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1月-2019.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患者,将这64例患者均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2)例,对入院后的全部患者实施头颅CT并临床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纳入标准:前循环小于4.5h,后循环小于6h;与静脉溶栓适应证相符;全部患者均已成年;知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入院前死亡患者;具有严重型脏器疾病患者;具有严重精神系统疾病患者。其中对照组男、女例数分别为19例和13例,最低年龄为42岁,最高年龄为78岁,平均年龄为(69.48±17.54)歲,病状分布:肢体偏瘫12例,左右侧各6例,语言交流障碍4例;观察组男、女例数分别为17例和15例,最低年龄为43岁,最高年龄为77岁,平均年龄为(65.43±18.14)岁,病状分布:肢体偏瘫5例,左侧7例,右侧8例,语言交流障碍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用于对比分析。

    1.2 方法 将常规围溶栓期护理应用于对照组,主要流程为溶栓药物管理、并发症检测、护理溶栓等。将个性化围溶栓期护理应用于观察组,详细流程包括:成立专门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护理小组,由能力较强、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担任组长,共同开展围溶栓期护理任务。打开绿色通道,及时有效地进行患者收治、采血、送检、影像学检查等工作,并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进行详细分析,认真核实静脉溶栓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将信息及时传达给负责相关治疗的护理人员,当患者到达前10min-30min进行溶栓前准备,准备好所需医疗设备及器械并配备好所需药物,当患者到达急诊科,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并与患者家属签署治疗同意书。当患者到达诊疗室时,迅速完成交接工作,并开展溶栓护理工作。溶栓护理具体环节如下:首先应为患者建立2条静脉通道,需注意的是尽量不要将静脉通道建立在患者侧肢和下肢部位,在选择静脉通道时应优先选择血管粗直的通道,将其作为溶栓治疗通道。输注溶栓药物后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血气分析指标进行严密观察,预防自发性出血的发生,定时为患者清理呼吸通道,防止患者呼吸道堵塞。在治疗医生的协助下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进行分析,并定时为患者测量血压;查看患者是否存在以下几种情况:口腔出血、肢体疼痛、头痛等。如发现不良情况应及时向治疗医师汇报,及时采取解决措施。溶栓后护理:当完成溶栓治疗后,指导患者进行休息,防止患者做剧烈活动,避免外伤形成;帮助患者翻身,仔细观察患者皮肤有无异样或损坏,使用软垫作为支撑,有效预防压疮。溶栓24h应防止侵入性操作。
, 百拇医药
    1.3 观察指标 (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 使用专门的卒中量表对患者围溶栓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统计和分析,统计时间段包括实施治疗前、治疗结束后24h、治疗结束后3d、治疗结束后7d,本次研究评分满分为45分,患者分数越高在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以该量表为依据,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系统进行分析和对比。(2)分析与对比两组患者在实施不同护理模式后的并发症出现率。急性缺血性脑卒的并发症通常为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出现率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使用(x±s)表示计量资料,并使用t检验组间对比;使用x2检验计数资料,如果P<0.05则说明组间对比差别较大,统计学意义明显。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NIHSS分数对比 实施治疗前,两组患者分数并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治疗后24h、3d、7d对照组分数明显高于观察组,组间对比差别较大,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如表1所示。
, http://www.100md.com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出现率对比 观察组出现2例溶栓并发症,对照组出现9例溶栓并发症,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溶栓并发症出现率分别为6.25%和28.13%,对照组溶栓并发症出现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组间对比差别较大,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

    3 讨论

    静脉溶栓是一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要手段。但是因为其危险性较高所以需要相关护理措施加以协助,才能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3]。根据本文研究结果可知,实施个性化围溶栓期护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数、并发症出现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常规围溶栓期护理基础上通过对患者个体差异情况优化,组建具有经验丰富、能力强、急救护理操作技能及方法熟练、能够对患者预后评估准确,并能熟练配合医师完成急救、同时也知晓个体差异下溶栓禁忌症等相关事项,可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并发症出现率,这与夏连香等报道相似[4]值得临床广泛采纳。

    参考文献
, 百拇医药
    [1] 杜凤拖,张瑞玲. 细致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疗效的影响[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9):263-264.

    [2] 陈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围溶栓期护理[J]. 当代护士(上旬刊),2018,25(02):47-48

    [3] 潘艳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护理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42):119-120+122.

    [4] 夏连香,钟媛妹,圣小卫,涂福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时间窗护理管理方法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29):202-205., 百拇医药(李卫丽 王万东 胡利平)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中风(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