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大视野·下半月》 > 2009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2052678
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膝内翻\胫骨高位截骨的治疗(1)
http://www.100md.com 2009年7月1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685KB,2页)。

     [中图分类号]R68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22-02

    [摘要]目的:观察胫骨高位截骨治疗合并内翻畸形的膝关节骨关节炎(OA)近、远期疗效,确定远期良好疗效的最佳下肢力线及术后各不同阶段的临床效果。方法:术前对所有手术患者进行临床X线检查的综合评估,测量全下肢立位力线,确定矫正截骨角度,采用胫骨高位楔形截骨术矫正下肢力线,术后1年、2年、5~9年按同一评估标准进行追踪观察。资料应用χ2检验分析。结果:随访结果参考窦宝信标准进行综合评定,术后1年组优良率98.28%,2年组优良率96.08%,5~9年组优良率78.12%,手术最佳下肢力线为182°~185°。结论:全下肢立位力线测量准确性高,可重复性好,胫骨高位楔形截骨术矫正下肢力线治疗合并内翻畸形的膝关节OA,矫正角度易于掌握,截骨部位愈合好,近、远期疗效高,是单侧股-胫关节病变为主的膝关节OA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膝内翻;胫骨高位截骨;治疗

    自1998年6月~2007年8月,我们通过全下肢立位力线测量经胫骨高位楔形截骨术矫正下肢力线,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OA)52例64膝,随访1~9年的48例58膝,取得了满意的近、远期疗效,对术后最佳下肢力线排列,不同时间阶段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追踪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52例64膝,男14例16膝,女38例48膝;年龄46~64岁,平均58岁。随访资料完整的48例58膝(4例6膝失访)。

    1.2术前患者临床、X线检查评估

    1.2.1临床评估:根据Hernigou等[1]的评估标准。(1)确定疼痛程度:Ⅰ度无疼,无因膝关节活动而出现的症状;Ⅱ度轻度疼痛,疼痛与天气有关或与行走超过1000m有关;Ⅲ度中度疼痛,行走不到1000m即疼痛,但开始站立或负重时无疼,偶尔服用止疼药;Ⅳ度重度疼痛,开始站立或休息时疼痛,需常规服用止痛药。58膝均属Ⅳ度。(2)行走距离:患者一次步行无痛的最大距离,A<200m;B<500m;C<1000m;D<2000m;E>2000m。<200m54膝,<500m4膝。(3)膝关节活动度:让患者最大限度伸直和屈曲,并测量其角度。伸直:0°20膝,3~15°44膝,平均5.5°。屈曲:最小95°,最大125°,平均110°。(4)膝关节稳定性:通过临床检查,内、外翻试验确定膝关节是否失稳。标准:最大限度伸直时,内外翻总数达5°,屈曲20°时,内外翻总数达10°,为不稳定。本组10膝不稳定。

    1.2.2X线检查评估:术前全部患者均拍摄站立位全下肢前、后位X线片,膝关节侧位X线片,部分患者拍摄髌骨轴位X线片。(1)全下肢立位X线片的拍摄方法:自制木质大暗盒100cm×45cm,将3张30.48cm×38.1cm的X线胶片横置竖排在暗盒内对齐用透明胶纸粘贴。拍摄时,患者站立位,双侧内踝间距10cm,髌骨向正前方,双足平行,球管至胶片距离2m,75~85kV,80mAs,以膝关节为中心,拍摄全下肢立位X线片。(2)测量方法:按Moreland等[2]方法在X线片上找出股骨头中心、膝关节中心、踝关节中心,连接这三个中心,以膝关节为顶点,从内侧测量,即下肢机能轴,又称髋-膝-踝角(Hip-Knee-Ankle,H-K-A)。术前最小168°,最大176°,平均172.5°。(3)X线片观察:关节内外间隙的宽度,关节面磨损情况,关节的对应关系,关节面及边缘增生程度,软骨下骨硬化或囊性变的程度。病变关节内侧间隙均明显变窄或消失,边缘增生,胫骨棘变锐。

    1.3手术适应证:膝关节OA以股胫关节单侧病变为主,负重位X线片示内侧间隙明显狭窄、退变,外侧间隙相对正常,疼痛部位与X线上的病变相一致,保守治疗半年以上无效,需常规服镇痛药者;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90°,屈曲挛缩小于30°,屈伸肌群肌力≥4级,年龄≤65岁,无心、肺、肝、肾等严重并发症者。禁忌证:严重肥胖,下肢肌力不足4级;术后无足够能力行功能锻炼者。

    1.4截骨角度的设计与手术方法

    1.4.1截骨角度的设计:远期随访结果显示[1,3,4],适度外翻位可获较好的近、远期疗效,我们将矫正角度定为185°。截骨角度=185°-所测量的角度。术前根据截骨角度在X线片上划出截骨线并计算楔形底边的实际高度。

    1.4.2手术方法:连续硬膜外麻醉,患者取平卧位,大腿上段捆扎气囊止血带。取前外侧经腓骨小头的弧形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显露腓骨小头及胫骨近端的外侧半,不常规显露腓总神经,骨膜下剥离附着于胫骨近端的肌肉,距腓骨小头尖端约0.5cm处“T”形切开骨膜,骨膜下剥离腓骨小头,取两枚6号针头分别自膝关节内、外侧间隙插入,确定胫骨平台平面,用钢尺测量确定上方截骨线并标记(胫骨平台下2cm)。用骨凿先凿除腓骨小头部分,骨膜下剥离胫骨近端后方骨膜,骨膜下置骨膜剥离器保护动、静脉,屈曲膝关节,用宽骨凿或电动骨锯自外向内截除楔形骨块,内侧骨皮质不完全截断,伸直膝关节外展小腿,使截骨面合拢,用1~2个“U”形钉固定。缝合胫骨骨膜,腓骨小头远、近端对位,将骨膜褥式缝合,放置引流管,创口逐层缝合,石膏夹板外固定,术后24~48h拔除引流管,5~7d指导患者主动收缩股四头肌练功。2周拆线后换长腿管形石膏固定4周,去除石膏后进行伸膝股四头肌功能锻炼。10~12周逐渐负重。

    2结果

    本组52例64膝,随访资料完整的48例58膝。48例58膝在2年内全部得到随访(平均1.6年),5年内(平均3.8年)随访42例51膝,5~9年(平均7.2年)随访28例32膝。截骨部位的临床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10周,无1例不愈合,随访时按术前临床、X线检查评估标准逐项检查,参考窦宝信等[5]标准进行综合评定:优:膝关节疼痛消失,关节活动正常或接近正常,一次自由行走1000m以上,少数患者活动过多偶有轻度疼痛,休息后消失,不需服镇痛药,恢复原工作或生活完全自理。良:膝关节疼痛基本消失,关节活动度达术前水平,一次自由行走500m以上,活动多时关节疼痛,休息或服镇痛药后迅速缓解,生活能自理,患者满意。中:关节仍有疼痛,但较术前明显缓解,关节活动较术前差,但≥70°,能自由行走200m,需经常服镇痛药,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各时间阶段结果,见表1。

    治疗膝关节OA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疼痛、改善因疼痛而导致的行走困难。矫正下肢力线对消除或减轻疼痛和增加行走距离的效果非常明显。疗效变差发生在手术5年以后,超过7年的17膝中,仅8膝为优,但与术前比较,疗效仍然显著,患者满意率为78%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68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