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大视野·下半月》 > 2009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2052702
电针灸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09年7月1日 陈亚杰
第1页

    参见附件(767KB,1页)。

     [中图分类号]R24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97-01

    [摘要]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种类型,是指以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理变化所导致神经根受压,引起相应神经分布区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我们依据中医学“治病其本”的原则,取双侧颈夹脊穴,主要针对局部颈肌,使相应的肌群痉挛缓解,有助于纠正被打破的力学平衡,从而恢复动静力平衡稳定状态,这与中医阴阳平衡、左右经络之气相通的观点是一致的。在总体疗效上,电针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在疼痛综合评定方面,电针颈夹脊穴镇痛效果优于电针循经取穴,且前者具有良好的远期镇痛效应,该方法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脊穴

    电针灸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种类型,是指以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理变化所导致神经根受压,引起相应神经分布区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目前,该病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众多,但临床疗效不一。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肯定,临床多用针灸循经取穴来治疗该病,但由于治疗者对于经络的认识差异和取穴的习惯,腧穴的定位临床很难统一,这也造成循经取穴临床疗效差异较大,不便于临床推广。另外,该病的症状多为主观感觉(颈肩臂疼痛),疼痛的测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难以将疼痛这种感觉量化,难以比较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的变化。因此,如何选取一种更简便更有效的方式,如何解决疼痛难以客观量化的问题等这些不足将在本临床研究中加以探讨,从而准确地反映患者的疼痛程度,有效地测量和评估治疗效果。

    1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源门诊,笔者采用电针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6例,以国际公认的描述与测量疼痛的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作为客观指标来评定颈肩臂疼痛,对电针颈夹脊穴治疗该病进行疗效观察,以验证其治疗效果。

    2方法

    针刺方法:患者坐位,颈部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取0.45×50mm毫针在颈夹脊穴处直刺进针,进针深度一般为30~40mm,要求酸麻感向患肢放射为宜(得气即可),双侧取之,予平补平泻手法。电针参数:得气后接电极予疏密波,电流强度8mA,频率为2-100HZ,以患者感觉合适为度,时间45分钟。

    3疗程

    治疗隔日1次,1周3次,3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4疗效观察

    4.1总体疗效评定。参考中医疗效评定标准[1]:有效:症状完全改善能够进行正常工作。[2]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消失,阳性体征基本转阴,恢复正常工作;好转:症状缓解改善,阳性体征减弱,基本上能从事正常轻工作,生活能自理;无效: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无效,阳性体征无变化,不能从事正常工作,日常生活受影响。

    5讨论

    夹脊穴,又名华佗夹脊,顾名思义是夹脊柱而分布的腧穴,是临床常用的经外奇穴。《素问•缪刺论》云:“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推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痛,立已”。杨上善注:“眷有廿一稚,以两手抉脊当推按之”,可见刺夹脊始见于《内经》。颈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夹督脉伴太阳经而行,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其作用功能与督脉和膀胱经的循行密切相关。其中,督脉能“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脊里入络于脑。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循行路线上分布着脏腑的背俞穴。颈夹脊穴恰是督脉与膀胱经经气外延重叠之处,针刺此穴不但可以同时调达两经之气,更可以联络两经,使全身阳气得以振奋,阴血得以流通,然则气血通畅,脏腑协调。本研究通过电针颈夹脊穴,即以畅通督脉及太阳经气而调和阴阳,改善气血运行状态,减轻或消除疼痛和肢体麻木,为夹脊穴治疗脊柱相关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另外,局部电针颈夹脊穴,使针刺刺激、电刺激直接作用于病变神经根周围,体现了中医学“直达病所”的理论,不仅可以治疗脊柱本身的疾病,而且对其相应神经节段支配区域的病变有较好疗效。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是疼痛,疼痛是主观感受,疼痛的测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难以将疼痛这种感觉量化,难以比较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的变化。

    从生理解剖来看,颈夹脊穴位于颈椎的两侧,其位于脊神经发出的部位,每个穴下方都有相应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静脉分布,针刺对应的颈夹脊穴可以使针刺效应直接作用于颈部患处,改善局部的微循环,调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使血液通畅,改善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促进局部炎性物质的吸收,减轻或消除神经根无菌性炎症和水肿。

    另外,由于颈部软组织(肌肉等)是维持颈椎生理弧度和颈椎稳定性的重要保证,它们的异常必然导致颈部软组织症状(颈项板滞等),继而出现颈椎节段的不稳和颈椎生理弧度的改变,破坏动静力平衡稳定状态。颈椎有左右侧对称的特点,故其稳定性要靠颈部双侧力学的平衡来完成。我们依据中医学“治病其本”的原则,取双侧颈夹脊穴,主要针对局部颈肌,使相应的肌群痉挛缓解,有助于纠正被打破的力学平衡,从而恢复动静力平衡稳定状态,这与中医阴阳平衡、左右经络之气相通的观点是一致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767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