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0年第2期
编号:12045334
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的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0年2月1日 《中国健康月刊·B版》 2010年第2期
     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2-090-02

    眩晕是常见临床症状之一,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如耳性眩晕、脑性眩晕﹑其它原因引起的眩晕等。

    中医理论认为眩晕多属肝的病变,由“风、瘀、痰、虚”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目眩或视物模糊、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称为“眩晕”。眩晕早在《内径》中就有论述;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拟定出相应的治法方药,他的小柴胡汤、大承气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小半夏汤及泽泻汤等,为后世论治眩晕奠定了基础。经《内径》、张仲景之后,经过隋、唐、宋、金、元、明、清﹑近现代的历代医家不断总结,使眩晕一证的证治内容更加完善充实。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运用中医理论,辩证治疗眩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1.肝阳上亢证:中医理论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其性刚劲,主动主升。《内径》上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阳盛体质之人,肝盛阴虚之人,忧郁、暴躁性格之人易患此症。这一症型的临床表现为眩晕、耳鸣、头胀痛、易怒、失眠、多梦、脉弦。火热伤津见面红目赤、口苦、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肝肾阴虚见腰膝酸软、健忘、遗精、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如见眩晕欲仆、呕吐、头痛甚、肢麻、语言不利、站立不稳,为肝阳亢极化风,是中风之先兆,应引起注意。
, http://www.100md.com
    2.痰浊内蕴证:中医理论认为“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之人,肺气素体不足之人,肾虚之人易患此证。这一证的临床表现为眩晕、倦怠或头重如蒙,胸闷或时吐痰涎,少食多寐,舌胖,舌苔浊腻或白厚而润,脉滑或弦滑,或兼脉结代,或兼见心下逆满,心悸怔忡;或头目胀痛,心烦而悸,口苦尿赤,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或兼头痛耳鸣,面赤易怒、弦痛,脉弦滑。肋痛,脉弦滑。

    3.气血亏虚症: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后天脾胃虚弱之人,先天禀赋不足之人,年老阳气虚衰之人,失血之人易患此证。这一证要的临床表现为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复发,神疲倦怠,气短声低,面色少华,或萎黄或面有垢色,心悸失眠,纳减体倦,舌色淡,质胖嫩,边有齿痕,苔少或厚,脉细或虚大,或兼食后腹胀,大便溏薄,或畏寒肢冷,唇甲淡白或有诸失血证。

    4.肾精不足证:中医理论认为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而脑髓的多余不足,取决于肾精充足与否,年老肾精亏虚之人,房事不节之人,先天不足之人,劳累过度之人易患此证。这一证型的临床表现为眩晕、精神萎蘼、腰膝酸软、遗精、滑泻、耳鸣、发落、齿摇、舌瘦或嫩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弱或细数,或见头痛颧红,咽干,形瘦,五心烦热,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或兼见面色苍白或黧黑,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或根部有浊苔,脉弱尺甚。
, 百拇医药
    5.瘀血阻络证:中医理论认为瘀血阻络也是一个引起眩晕的原因。头脑外伤之人,产妇易患此证,这一证的临床表现为眩晕、头痛或兼见失眠、健忘、心悸、精神不振,面或唇色紫黯,舌有瘀点,脉弦涩或细涩。

    典型病例

    患者王某某,男,54岁,农民,有高血压病史五年,常服北京0号降血压药,五天前突然出现头晕,目眩,经西药治疗未见好转,用药不详,于2009年11月5日上午9点到我院就诊,就诊时患者诉头晕目眩,耳鸣,头痛,易怒,腰痛酸软,失眠多梦,查:舌红少苔,脉弦数,血压165/105mmHg,辩证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眩晕,采用滋阴补肾,平肝替阳,给天麻钩藤饮合六味地黄汤加味:天麻15g,钩藤15g 生石决30g,牛膝15g,杜仲15g,益母草15g,寄生15g,夜交藤15g,朱茯苓15g,生地15g,山药18g 枣皮15g,泽泻15g,粉丹15g,茯苓15g,夏枯草15g 服二剂后,病情大减,经五诊,共服药十剂,眩晕消失,查血压140∕85mmHg,临床治愈。
, 百拇医药
    患者李某某,女,58岁,居民,患者平素体胖,喜食肥甘厚味,一月前,患者出现眩晕,经输液治疗未见好转,于2009年8月1日到我院就诊,就诊时患者诉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胸闷气短、痰多、喜睡,查:舌胖、苔浊厚腻,脉滑,血压140/85mmHg,辩证为痰浊内蕴之眩晕,采用燥湿祛痰,健脾和胃,给半夏白术天麻汤和五苓散加减:半夏15g,白术15g 天麻15g,陈皮15g,茯苓15g,甘草6g,生姜6g,大枣6g,橘红15g,猪苓15g,泽泻15g,桂枝6g,服三剂后眩晕大减,经三诊共服九剂,临床痊愈。

    患者陈某某,男 ,36岁,农民,五年前患者因头部外伤,经住院治疗好转出院,出院后时感头痛,一月前患者感头痛加剧,眩晕、眠差,经输脑蛋白水解物3天未见好转,于2009年7月30日到我院就诊,就诊时患者诉头痛,头目眩晕、失眠,查:舌质有瘀点,脉弦涩,血压130/80mmHg,辩证为瘀血阻络之眩晕,采用祛淤生新,行血清经,给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5g,生地15g,桃仁8g,红花8g,赤芍12g,川芎15g,牛膝15g,元胡15g,没药8g,桔梗15g,柴胡12g,枳壳15g,服三剂后病情好转,经三诊共服九剂,患者眩晕消失,时有头痛,临床好转。
, 百拇医药
    茶某某,男,21岁,农民,患者平素体虚,近半年来,经常失眠,精神萎蘼,健忘,1月前出现眩晕,经多方治疗未见好转,于2009年4月5日到我院就诊,就诊时患者诉:头目眩晕、腰膝酸软、耳鸣,五心烦热,时有遗精,查:舌质红少苔,脉细数,血压:105/75mmHg,辩证为肾精不足之眩晕,采用补肾滋阴清热为治疗原则,给左归丸加减:熟地15g,山药18g, 枣皮15g,果杞15g,兔丝子15g,鹿角胶15g,龟板15g,牛膝15g,知母15g,菱柏15g,丹参10g,寄生15g,续断15g,肉苁蓉15 g,患者服三剂后眩晕好转,经四诊共服12剂后,患者眩晕耳鸣消失,时感腰酸﹑遗精,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服40剂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临床痊愈。

    汪某某,女,27岁,教师,患者平素月经量多,有轻度贫血史,近一年来患者感健忘,2月前因工作劳累,出现眩晕、心悸,经治疗未见好转,于2009年6月15日到我院就诊,就诊时患者诉眩晕、心悸,劳累后加剧,神疲懒言,气短,面色萎黄。查:舌质淡,苔少,脉细无力,血压:90/60mmHg,辩证为气血亏虚之眩晕,采用补益气血,健运脾胃为治疗原则。给人参养营汤加减::当归15g,白芍15g,熟地15g,人参15g,白术15g,茯苓15g,黄芪15g,肉桂6g,五味子6g,炙远志6g,陈皮15g,大枣6g,川芎15g,炙甘草15g,患者服三剂后临床症状减轻,五诊服15剂后临床症状消失。查:血压105/70mmHg,临床治愈。

    体会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的竞争压力增加了该病的发病率,眩晕的发病病因总的概括为“风、痰、瘀、虚”,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应用中医理论从“风﹑痰﹑瘀﹑虚”病因入手,辩证治疗眩晕取得了一定效果,突出了中医特色,意在抛砖引玉,提高了中医药的临床疗效。, http://www.100md.com(梁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