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0年第11期
编号:12016374
老年脑出血护理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1日 《中国健康月刊·B版》 2010年第11期
     【摘要】目的 总结强化中老年脑出血病人护理体会。方法 对2008年1月~2009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136例中老年脑出血患者精心实施的系列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4例头痛症状减轻,52例头痛症状消失,均学会了摆放瘫痪肢体的方法,生活自理能力增强,能以非语言沟通方式表达自己的需要,知道引起受伤的危险因素,未发生意外。结论 对中老年脑出血患者强化系列护理措施,挽救了患者生命,减少了神经功能残废程度,降低了复发率,均达到了预期目标。

    【关键词】脑出血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131-01

    1 临床资料

    本组136例,年龄70~80岁,平均74.5岁,其中桥脑出血2例(1.5%),丘脑出血41例(30.1%),小脑出血8例(59%),内囊出血57例(41.9%),其他出血28例(205%);死亡42例(30.8%)。
, http://www.100md.com
    2 早期观察与护理

    2.1 正确观察瞳孔和眼球活动变化 瞳孔是受交感神经和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支配,当脑出血或脑疝时动眼神经受压可使瞳孔的大小、形态、对光反射发生改变[1]。如果有脑疝发生瞳孔变化最早、最快。因此必须认真观察,大约5~10min观察1次瞳孔及眼球活动的变化,为抢救争得时间,但须注意老年患者有青光眼、白内障者可影响观察须注意鉴别。

    2.2 早期观察意识变化 意识变化是判断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脑出血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如小脑幕裂孔疝可表现为清醒躁动嗜睡朦胧昏迷,而枕大孔疝很快进入昏迷。在脑出血急性期意识的变化是很重要的,特别是70岁以上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且有一定的缓冲空间相对延长一定的抢救时间,但是老年患者神经系统代偿能力低下,应激状态的耐受性降低,对老年患者更应密切观察意识变化。

    2.3 准确记录血压变化 脑出血急性期多伴有高血压,血压越高越会加重脑出血及发生脑疝的可能性,必须及时观察血压,也不可忽视低血压。一般监测血压1次/2h,并做好记录。
, http://www.100md.com
    2.4 注意呼吸改变脑出血急性期,由于脑组织缺氧、脑水肿使呼吸发生改变,病情危重时常常出现潮式呼吸、库氏呼吸、双吸气、叹气样下颌呼吸。尤其应注意脑干出血压迫延髓导致呼吸骤停。

    2.5 观察体温 丘脑下部是体温调节中枢。当丘脑大量出血时往往出现中枢性高热,如果老年患者出现中枢性高热预后更差,因此要做好老年患者高热的护理。中枢性高热药物降温不明显,物理降温效果较好。但应注意老年患者肢体活动不灵活、末梢循环不良,用冰袋、冰帽时须防止发生冻伤。

    3 急性期的护理要点

    3.1 严格掌握静脉输液的速度和量

    3.1.1 迅速降低颅内压 快速输入20%甘露醇和其他脱水药是预防脑疝发生的关键。

    3.1.2 静脉补液 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都有意识障碍,均应禁食水,给予静脉输液,但是高龄患者多具有多种其他疾病(如冠心病、心梗、肾功不全等),如果液体输入过多过快,会因增加循环血量,增加心脏负荷,加快心率使患者躁动而加重出血,因此必须严格掌握静脉输液速度、量并做好记录,为合理用药,防止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提供依据。
, http://www.100md.com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3.2.1 取出义齿 70岁以上患者多装有义齿,当意识有改变时,易松动、脱落而使呼吸道阻塞,因此首先要把义齿取出。

    3.2.2 吸氧 吸氧能改善脑组织的缺氧状态,但应注意掌握吸氧的浓度,防止高浓度氧引起氧中毒。

    3.2.3 吸痰 老年患者痰较多不易咳出,为防止痰阻塞呼吸道应及时吸痰,这对防止肺部感染非常重要,吸痰时动作要轻,吸痰管一定要插到位,做到有效吸痰,注意时间不宜过长。

    3.3 镇静和抗惊厥 脑出血急性期可伴有烦躁、谵妄等精神症状,如果不加以控制对预后是不利的,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给安定和苯巴比妥,但静脉给安定时速度一定要慢,因安定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高龄患者反应迟钝,用药更应慎重。

    3.4 卧位 在急性期一定要平卧,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吸入气管而发生吸入性肺炎。老年人本身机体的抵抗力弱、耐受力差,加之卧床后局部的血液循环不畅很易发生褥疮。所以在急性期也要做好皮肤护理[2]。

    综上所述,老年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如得到及时治疗、做好早期护理及观察、采取相应对策,对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对预后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安得仲.神经系统疾病鉴别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66-370

    [2]宰春和,王秉道,陈光德.神经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59-161, 百拇医药(吕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