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010309
无锡市滨湖区滨湖街道2005-2009年居民死因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月1日 方 静 召 丹 黄文光
第1页

    参见附件(1347KB,2页)。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无锡市滨湖区滨湖街道居民2005~2009年死亡状况,为预防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对滨湖区滨湖街道2005~2009年居民死因进行回顾性调查,按ICD-10国际疾病分类对死因进行分类及编码,用Death2002软件系统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09年,滨湖区滨湖街道居民年均死亡率为607.0/10万,标化死亡率469.46/10万。5种主要死亡原因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且前五位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90.16%。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损伤和中毒已成为滨湖区滨湖街道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是该地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关键词】居民 死因 标化死亡率 监测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309-02

    死因分析数据是研究人口变化规律和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既可以反映一个地区不同时期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工作水平,也可为该地区卫生保健工作的需求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1]。因此,找到影响居民生命及健康危害最主要的疾病及其变化规律,对制定科学并切合实际的卫生工作计划、合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保证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2005~2009年无锡市滨湖区滨湖街道居民死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影响该地区居民平均寿命的主要死因,为控制相关疾病和科学制定卫生决策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人口资料来自于公安局年报数,年总人口数取年初人口与年末人口的平均数准。死因资料来自于滨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核实的居民死因报告卡,由专人负责审核并确定死因,按ICD-10分类编码,交区疾控中心质控并录入计算机。

    1.2 诊断标准和质量控制

    死因资料每月与民政殡葬部门核对,每年进行2次死因漏报调查和死因诊断核实,每年底与公安、妇幼部门核对并数据互补。

    1.3 统计分析方法

    疾病和死亡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对所有卡片进行统一编码分类,录入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发的DeathReg200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相关率的标化。

    2 结果

    2.1 人口及死亡人口概况

    无锡市滨湖区滨湖街道2005~2009年累计人口数为189290人,其中男性93772人,女性95518人,性别比值比为0.98。五年累计死亡1149人,其中男性563人,女性586人,总人口粗死亡率为607.0/10万,标化死亡率469.46/10万。男性粗死亡率为600.39/10万,标化死亡率为444.80/10万;女性粗死亡率为613.49/10万,标化死亡率为500.10/10万。(见表1)

    表1滨湖街道2005~2009年居民总死亡率1/10万

    2.2不同性别、年龄别粗死亡率

    不同性别、年龄别的死亡率曲线呈“V”字形,即小年龄组,婴儿死亡率较高,但1~4岁明显下降,5年里共报告7例,5~9岁降至最低程度,仅报告1例,10岁以后死亡率又逐步上升,45岁开始显著增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死亡率上升的幅度也明显高,符合一般的死亡规律。这与一些地方报道的信息一致。除婴儿组外,男性的死亡率始终高于女性。

    表2 滨湖街道2005~2009年不同性别年龄组粗死亡率 1/10万

    2.3 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分析

    2005-2009年无锡市滨湖区滨湖街道主要死因前5位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病、心脏病、损伤与中毒,前五位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90.16%。进一步对死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五年中前5位死因是一致,男女前5死因在居民全死因中的比重分别为91.11%和89.59%。(见表3)

    2.4 简略寿命表分析。

    2005-2009年无锡市滨湖区滨湖街道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7.71岁,其中男75.57岁,女79.66岁。从时间变化来看,5年间全人口和男女性期望寿命均呈现缓慢增高的趋势。2009年平均期望寿命为77.73岁,其中男75.58岁,女79.67岁,与2005年比较,男女分别提高了0.09岁和0.12岁。

    3 讨论

    无锡市滨湖区滨湖街道2005~2009年的死因资料分析显示,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和损伤中毒,这前5位死因占总死亡数的90.16%,这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我国的流行现状一致[2]。并且可能与近年来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变、饮食结构改变有关。因此,应加大力度做好慢性非传染病的防治工作。2005~2009年滨湖街道各年龄组死亡率不同,婴幼儿及老年人死亡率较高,与死亡的一般规律相符;不同性别居民总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的生活压力较女性大有关。另外,随着年龄的增大死亡率逐渐增高,提示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及有关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制,以进一步提高和保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3]。

    恶性肿瘤在全死因构成比中均居第一位,更是造成中老年人死亡的元凶,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升高。表明中年至老年前期是恶性肿瘤的高发人群,提示有效开展戒烟,减少被动吸烟、改善生存环境和大气污染将是防治肿瘤的重要措施。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中年人的健康构成极大威胁主要原因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结构变化明显,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过度摄人,导致人体脂质代谢紊乱,血清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含量增高。同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体力活动减少,紧张的脑力活动,易激动的情绪,高血压等危险因素都会引发血管运动神经活动的障碍,因而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也居多。损伤与中毒一直位居第四位,可能与长三角地区交通发达,加上私家车购买增多,机动车意外事故容易发生有关,作为一种非疾病性的社会问题,是造成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人群健康,且突发性强[4],青少年的死亡率较高,应加强针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降低其死亡率[5]。

    因此,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饮食不规律、缺少体育锻炼、吸烟和肥胖等不良因素,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同时开展慢性病的防治和研究,建立健全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加大慢性病信息的收集面,掌握一定时期内监测人群中危险因素的流行水平及变化情况,评价慢性病干预效果,同时能够监测慢性病流行趋势和引起的疾病负担,确定防治重点。同时,要严格制定驾驶员培训制度。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大力开展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降低意外事故发生,减少损伤与中毒导致死亡的重要举措。

    今后工作的重点应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的特点,开展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4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