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2期
编号:12008444
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治疗及护理经验(附76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1日 《中国健康月刊·B版》 2011年第2期
     【摘要】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治疗及护理经验。方法 对我院自2005年10月至2010年9月接收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病早期(起病6小时内)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倍他乐克口服以限制梗死面积;尿激酶150万U 30min内静脉滴注溶栓治疗;及时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加强护理。结果 76例病人经及时抢救及良好的护理,治愈71例,死亡5例,死亡率6.6%结论 通过在心梗早期(6小时内)给予限制梗死面积及心肌再灌注治疗,使急性心梗病死率明显降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早期治疗 护理 经验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135-02

    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为内科常见急症,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如果在发病早期得到及时处理,就可以减少梗塞范围和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心梗死亡率。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对患者密切观察病情,积极抢救,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每一环节都是不容忽视的。早期治疗(起病6小时内)的关键在于限制梗死面积及心肌再灌注治疗。基层医院接触病人往往离发病时间短,为早期的治疗及护理奠定了基础。我院自2005年10月至2010年9月共接收急性心肌梗死病人76例,经过积极治疗及护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明显降低了病死率,提高了病人生活质量。现总结如下:
, 百拇医药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6例病人男38例,女28例;年龄46∽87岁,平均61.3岁;合并征:高血压病45例,糖尿病37例,冠心病史59例;其中前壁心梗31例,下壁心梗26例,前壁合并下壁心梗9例,下壁合并后壁心梗4例,下壁合并高侧壁心梗2例,其他4例;发病至入院时间2∽6小时,平均4.6小时;所有病例心电图及心肌酶的动态性改变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1.2 早期治疗

    1.2.1 吸氧、止疼、及时心电监护 用鼻导管持续高流量吸氧3~5d,流量为4~6L/min,以后间歇吸氧,流量为 1~2L/min;疼痛明显者可给予杜冷丁 50~100mg或吗啡5~10mg止痛;严密观察血压,及时心电监护。

    1.2.2 限制梗死面积 给予硝酸甘油2.5∽5ug/min持续静滴,按反应可逐渐加量至15∽30ug/min;若无禁忌症可给予倍他乐克12.5mg~25mg,每日两次口服。
, 百拇医药
    1.2.3 心肌再灌注治疗 尿激酶150万U30min内静脉滴注完毕,给药前先静脉推注肝素5000U,然后,每小时700∽1000U,静脉滴注46小时,以后改为皮下注射7500U,每12小时一次。

    1.2.4护理(1)一般护理:发病早期绝对卧床,一切日常生活由护理人员帮助照料,避免不必要翻动,限制亲友探望,防止情绪激动。饮食方面给予半量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有心力衰竭者适当限制钠盐,急性期后可恢复冠心病饮食,进食不宜过饱。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防止因腹内压急剧升高,反射性引起心率及冠状动脉血流量变化而发生意外,如有便秘可给缓泻剂。(2)密切注意溶栓后的不良反应如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出血、过敏等,发现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3)心理护理: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所以我们要为病人提供安静、安全、清洁、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病房空气新鲜,空间设置和谐,物品摆放整齐、协调,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宽松;减少环境对患者的恶性刺激 。鼓励患者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医护人员要举止大方,言语得体,待病人象亲人一样,使其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从而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杜绝在患者面前传达有关家庭、经济、工作等方面的问题,以免对患者产生不良刺激,加重病情。
, 百拇医药
    1.3结果 76例病人经及时抢救及良好的护理,治愈71例,死亡5例,死亡率6.6%。

    2 讨论

    80年代以来,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有了较大的发展。由以往在电子监护下对症状及并发症尤其是对心律失常的及时处理,转变为在早期的限制梗死面积和再灌注疗法(包括药物和外科手术治疗),即所谓的积极进取的治疗。急性期住院死亡率过去为30%左右,采用监护治疗后,降至15%左右[1],我们通过在心梗早期(6小时内)给予限制梗死面积及心肌再灌注治疗,病死率为6.6%,使急性心梗病死率明显降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限制梗死面积的措施主要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及/或增加急性缺血心肌的血液供应(血供)为原则。扩血管药物必须用于梗死初期的发展阶段,即起病后4~6小时之内。各种扩血管药物以硝酸甘油静脉滴注为首选,因具有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血供的作用,同时也扩张周围血管,特别是静脉系统,从而减少静脉回流及右室壁张力,达到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疼痛是否消失或减轻,并观察血压的变化,如血压下降超过10%时应减量。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缺氧的第一小时,心肌细胞的β受体密度急剧增加[2],间质的儿茶酚胺浓度增加,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促使心肌进一步坏死。β受体阻滞剂可抑制心肌收缩力及室内充盈压明显降低,缓和对心内膜下侧枝循环网的压力,使血流重新分布,缺血区获得再灌注。同时,在急性缺血时,应用β受体阻滞剂使其占据β受体,可有效的阻断肾上腺素的作用,使心肌活动趋于稳定,可预防猝死及降低远期病死率。我们观察了急性心梗急性期口服倍他乐克25mg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发现CI≥3L.it/min.m3,收缩压≥100mmHg,心率>55次/min,无房室传导阻滞者均取得了良好的血液动力学效应。尤其是年龄小于65岁及伴有高血压及高动力型心脏者效果更好,但亦受到某些并发症的影响和限制。
, http://www.100md.com
    前瞻性病理生理研究表明,迅速恢复急性心梗患者相关动脉的通畅,可缩小梗死面积及心肌损害的范围,保护左室功能,减低病死率,延长存活[2]。基层医院受条件限制,静脉滴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是比较实际并易于推广的再灌注治疗,使频临坏死的心肌可能得以存活,或坏死范围缩小,改善预后,是一种积极的治疗措施。但溶栓后出现的并发症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溶栓治疗后应持续心电监护,注意观察 ST段和T波的变化及其心电图的演变,发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给予有效的处理,如心率<50次/min,可给予阿托品治疗;出现室早及室速,可给予利多卡因治疗;出现室颤可立即给予电除颤。电复律电量以200~360J为宜。溶栓治疗具有出血、低血压、过敏等副作用,因此溶栓治疗有许多限制,它的相对、绝对禁忌证为:近期外伤、手术;出血疾病;高度怀疑动脉夹层;出血素质及内源性凝血功能障碍;高血压;低血压、休克;高龄等。由于溶栓时尿激酶、阿司匹林,肝素等抗凝溶栓药物的应用,有不少患者出现出血并发症,因此应严密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紫斑及患者大小便颜色及呕吐物,特别注意患者意识、瞳孔有无异常变化,以观察有无颅内出血。一旦发生,立即停止使用肝素及阿司匹林,并进行对症处理。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内科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95

    [2]王一镗.急诊医学.第三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32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