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113708
耳石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日 谢勇
第1页

    参见附件(2736KB,2页)。

     【摘要】目的 证实耳石手法复位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患者在临床治疗上有着良好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180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患者进行药物疗法以及Epley、Semont及Barbecue三种手法复位治疗。结果 接受治疗的180名患者,在历时14天的治疗中,经过药物治疗的84名患者治愈率为70.2%;经过三种复位手法的96名患者,全部治愈。有效率高达100%。讨论 耳石复位疗法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耳石复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139-02

    BPPV,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周围性眩晕,也称作“耳石症”。其眩晕性质与头部或身体的姿势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为阵发性眩晕。其发病机制目前存在两种学说,可分为壶腹嵴帽耳石症以及半规管耳石症两大类。此种疾病临床上较为常见,但因为认识不足,一些基层的医生往往容易误诊,延误患者病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如果能够准确快速的确诊此疾病,采用耳石复位法进行针对性治疗,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我院180例BPPV患者,其中,男性87例,女性93例;年龄27~69 岁,平均46 岁,180例患者通过“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制定地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1)旋转性眩晕(即随体位改变而发生的眩晕),最常见为头部位置改变时诱发眩晕,每一次所持续的时间不超过1min ,可不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2)神经系统未见听力障碍及定位症状及体征;(3)旋转试验可诱发出典型短暂的眼球震颤(变位眼震试验阳性),也可为阴性;(4)颅部MRI检查前庭无异常。其中变位眼震试验阳,并且其他诊断要点符合者,可确诊为BPPV,旋转试验阴性,变位眼震试验阴性,但其他诊断要点符合者可作为BPPV疑似病例。此180名患者中后半规管BPPV94例,水平半规管BPPV 86 例。

    1.2 方法

    将180名患者随即分为两个组:(1)药物组84例,平均年龄45.6岁,其中,确诊病例63例,疑似病例21例。(2)耳石手法复位组96例,平均年龄46.3岁,其中,确诊病例69例,疑似病例27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其中,药物组给予常规舒血宁20 mL,iv,每天1 次,共14d 。CRP组采取Semont、Epley以及Barbecue三种手法复位:1、对后半规管BPPV患者,采取Semont或Epley手法:Semont手法: ①让患者取坐位,在治疗者的帮助下,使患者头向健侧旋转45°,并向患侧快速侧卧,②患者快速移动身体呈坐位,并经坐位至对侧卧位,头向下旋转45°,③让患者慢慢坐起,取头直位。按照以上三个步骤,进行循环治疗,在每一个体位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 min。Epley手法: ①患者于治疗台取坐位,治疗者帮助患者迅速换至仰卧,头悬位(头超出床沿并下垂30°) ,并协助患者将头扭转至患侧45°,②使患者头逐渐转正,然后向健侧继续偏45°,③将患者头部及身体同时向健侧翻转,使患者侧卧于治疗台,并保证头部偏离仰卧位135°; ④使患者坐起, 并保持患者头前倾20°。以上四个步骤为一个治疗循环, 每一体位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 min。2、对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采用Barbecue 手法复位:①患者取坐位,在治疗者帮助下,换至平卧位,头同时向健侧旋转90°;②使患者身体向健侧方向翻转180°,同时头旋转90°,使鼻尖朝下。③患者继续翻身,直至翻转到起始卧位。即身体旋转一周,头部完成3个90°旋转。每一个体位待眼震消失,继续保持1min。以上三种耳石手法复位治疗,平均每天治疗1~2次,每次重复3~6个循环,需注意。在患者治疗结束后的48小时内,应尽量保持头直位,且睡眠半卧位,尽量避免让头部承受剧烈的运动。

    1.3 疗效评估

    对于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第1 、3 、7 、14d 分别进行疗效评估: ①痊愈: 眩晕及眼震等症状消失,旋转试验呈阴性;②改善:仍存在眩晕及眼震等症状,但每天的发作次数对比治疗之前减少> 50 %,或眩晕消失,但头晕或不平衡感等问题依旧存在,抑或旋转试验所诱发眼震时间缩短;③无效:治疗后,眩晕及眼震的发作未见明显变化。痊愈和改善均视为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 0 软件对以上治疗过程中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值变量采用t 检验,分类变量采用x2 检验,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各评定时间点CRP组疗效均明显优于药物组,见表1。

    表1各评定时间点2 组疗效比较(例, %)

    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BPPV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周围性眩晕,又被称为耳石症。这种疾病是一种良性疾病,若能及时准确的确诊,能够进行对症性有效治疗。

    通过以上临床研究数据,可明显看出,耳石复位法进行BPPV的治疗,效果显著,治愈率可高达100%。所以,此种疾病重点在于病史采集以及各种实验性检查等步骤。一旦确诊,可以采用耳石复位疗法进行迅速有效的治疗。

    此次研究,为周围性眩晕患者在临床上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数据直观可见,耳石手法复位治疗,对于BPPV患者来说,操作简单,疗效确切,且经济便捷,非常易于被患者所接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庄建华,李焰生,赵忠新,等. 颗粒复位手法治疗36 例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J] .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 ,31 (1) :17~19.

    [2]储旭华,夏怀林,汪滨农,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自我治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122~124.

    [3]董万利,殷晓菁.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J] .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2007 ,1(3) :143~ 146.

    [4] 孔繁元,粟秀初,黄如训. 眩晕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流程建议说明之二:引起眩晕的常见疾病[J] .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 ,29 (5) :395~397.

    [5]Cohen HS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3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