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114088
清脑止痛丸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临床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日 赵桂法 王承菊 高树孝
第1页

    参见附件(1234KB,1页)。

     【摘要】目的 研制清脑止痛丸,建立质控方法,进行疗效评价。方法 采用浓缩丸制法制备,显微鉴别和薄层层析鉴别进行质控。结果 成品质量好,疗效佳。结论 清脑止痛丸对消除头痛、头晕、耳鸣等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是治疗神经性头痛较理想的中药复方制剂。

    【关键词】清脑止痛丸 制备工艺 质控标准 临床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246-01

    神经性头痛是内科的一种常见病,眼耳鼻喉及神经系统检查,以及头颅X摄片均无异常发现,头颅无受损现象,头痛区有明显压痛,其疼痛部位和神经走行有明显的一致性。此症发病突然,无明显诱因及前驱表现,疼痛为发作性或持续性,在排除继发性(症状性)三叉神经痛等,则可确诊为神经性头痛。

    我院生产的制剂清脑止痛丸是由柴胡、夏枯草、川芎、葛根等药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浓缩丸。功能祛风解郁通络,清脑止痛,对消除头痛、头晕、耳鸣等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是治疗神经性头痛较理想的中药复方制剂。

    1 制备工艺

    1.1 处方组成 柴胡100g、黄芩(酒制)100g、香附100g、青皮100g、枳壳60g、夏枯草100g、石决明100g、龙骨100g 、牡蛎100g、荆芥100g、防风100g、白芷100g、葛根100g、蔓荆子100g、延胡索100g、地黄100g、川芎100g、当归60g、白芍60g、细辛40g、羌活40g、甘草40g。

    1.2 制法 以上十五味,其中柴胡、黄芩(酒制)、香附、青皮、枳壳、石决明、白芷、延胡索、川芎、当归、细辛等十一味中药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其余中药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过滤,合并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5-1.40(50℃)的清膏。取清膏加入上述细粉中,混匀,机器制丸,干燥,即得。

    2 质量控制

    2.1 性状 本品为黑褐色至黑色的浓缩丸,味苦。

    2.2 鉴别

    2.2.1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 纤维多成束,壁厚木化,周围细胞大多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壁木化增厚。网纹导管多见,直径24-72um。分泌细胞类圆形,直径35-72um,内含淡黄棕色至红棕色分泌物,其周围5-8个细胞作放射状环列。油管直径17-60cm,充满金黄色分泌物。薄壁细胞类圆形,内含类圆形细胞核。

    2.2.2 取本品4g,研细,加石油醚(60-90℃)20ml,密塞,时时振摇,浸渍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川芎对照药材0.3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VI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微升,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已烷-醋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 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1]

    2.3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IA)。

    3 临床疗效观察

    3.1 病例选择 病例全部来自本院门诊病人,共86人,年龄18岁—60岁,其中,男56例,女30例。病程 3月—3年。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人。经x2检验,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

    3.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清脑止痛丸 5g/次,一日2次,口服。对照组:卡马西平片0.2/次,一日3次;生素B1片20mg/次,一日3次;谷维素片20mg/次,一日3次。用药时间均为一个月。

    3.3 疗效标准①痊愈:经服药后,症状消失,半年不复发。②好转:经服药后,症状基本消失,但半年内又复发。③无效:服药后,症状基本无改善。

    3.4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清脑止痛丸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P<0.01)。且治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4 讨论

    本处方因药味多且部分中药富含纤维性成分,部分中药富含矿物质,粘度差,直接制丸量大且不易制丸,故采用将部分中药提取、浓缩成清膏,然后与其它药味混合,制成浓缩丸,服用量小,方便,效果佳。

    质量控制,采用显微鉴别和薄层层析鉴别,能有效控制制剂质量,符合山东省药监局质控标准要求。

    祖国医学认为神经性头痛多由外感六淫,或情志不舒等致肝经郁热,外受风邪,清窍郁闭,经络受阻,不通而痛,故治疗宜清肝解郁,祛疏风通络[2]。方中柴胡、黄芩、香附、青皮、枳壳舒肝解郁为君,夏枯草、石决明、生龙牡清肝泻热为臣,荆芥、防风、白芷、葛根、蔓荆子、羌活、细辛清利头目,散风疏络止痛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34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