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114034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日 卫广斌
第1页

    参见附件(2587KB,2页)。

     【摘要】目的 观察更昔洛韦对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手足口病患儿42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25例为更昔洛韦治疗组,Ⅱ组17例为病毒唑治疗组,对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 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具有较病毒唑疗效显著、疗程缩短的优点。

    【关键词】更昔洛韦 小儿手足口病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274-02

    婴幼儿手足口病指4 岁以下小儿由不同病因引起,以口腔及手足皮疹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病因大多为柯萨奇A 等肠道病毒感染,也可由A5、A10 及71 型病毒引起流行。近年来报道由71 型肠道病毒引起的症状较重,还可伴发无菌性脑膜脑炎及瘫痪。

    1 资料与方法

    2009年5~7月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42例[1],其中男23例,女19例;6个月~3岁婴幼儿39例(92.85%),3~7岁儿童2例;群居(幼儿园)儿童26例(61.9%),散居儿童15例(35.71%)。将42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Ⅰ组(更昔洛韦治疗组)25例,Ⅱ组(病毒唑治疗组)17例,治疗前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轻重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1 治疗方法 Ⅰ组更昔洛韦5mg/(kg·次)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缓慢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Ⅱ组病毒唑7.5mg/(kg·次)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静滴,每12小时1次。其他处置如隔离、退热、口服维生素、鼓励患儿多饮水、口腔护理等措施相同。

    1.2 疗效判断标准 两组均用药5天,以皮疹消退,症状消失者为痊愈;皮疹大部分消退,症状明显减轻者为有效;皮疹部分消退,症状部分减轻者为无效。

    2 结果

    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治愈率、总有效率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1),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以手掌、脚掌、口腔黏膜上发生水疱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毒性传染病,因内外均有散发、流行病例报道。其病原体已证实有柯萨奇病毒A组16、4、5、7、9、10型,B组2、5、13型;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A16型最为常见[1]。

    本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主要在夏秋两季流行,群居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散居儿童,大部分患儿临床症状较轻,1周左右可以治愈,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治疗主要是抗病毒和对症处理。

    更昔洛韦是继阿昔洛韦后的新型广谱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其特点是高效低毒,选择性高。其对病毒的抑制作用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抗病毒药中活性最强的药物之一[2]。更昔洛韦能在宿主白细胞内被敏感病毒诱导的多种激酶磷酸化为更昔洛韦三磷酸,从而竞争抑制病毒DNA 合成,阻止DNA 链延伸。由于更昔洛韦三磷酸在感染白细胞中浓度比正常宿主中的浓度高10 倍以上。且对正常宿主白细胞DNA 的作用较弱,因此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其主要副作用为可逆性白细胞减少和少见血小板降低,且主要发生在治疗初期本组治疗病例只发生2 例,且在1 周后随诊,血常规、血小板及白细胞均恢复正常,更昔洛韦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本文结果显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优于利巴韦林(P<0.01),热退及口腔溃疡、手足疱疹消退时间显著少于利巴韦林。由于病程缩短,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减少了继发感染的机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8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