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111981
191例重症肌无力病例回顾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日 欧志穗 胡任飞 刘友章
第1页

    参见附件(2534KB,2页)。

     重症肌无力(MG)属于中医“痿证”,根据“脾主肌肉”理论,结合岭南地处湿热,MG的辨证以脾虚兼湿热证居多,故健脾祛湿在MG的治疗中地位重要。笔者通过回顾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10年来共191例重症肌无力住院病例,分析其证型的规律性,为确立健脾祛湿法治疗MG提供临床依据。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本研究所采用病历来源于1995年9月至2008年12月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MG患者,共收集调查患者132个,病历数191例。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7年第五届全国神经免疫学术会议期间讨论的有关MG的诊断标准[1]。采用改良后的Osserman分型[2]的标准,分为眼肌型(I型)、轻度全身型(II-A型)、中度全身型(II-B型)、重度激进型(III型)、迟发重症型(IV型)、伴肌肉萎缩型(V型)。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痿病的定义及诊断依据

    2 研究方法

    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案室1995年9月至2008年12月MG患者住院病历,调查分析我院MG住院病人的证型分布规律,收集统计相应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MG的发病、转归的规律性。

    3 统计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或P<0.01为差异有显著性的标准。

    4 结果与分析

    4.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收录的191例住院病历中,男性86例(44.92%),年龄39.21±15.92岁;女性105例(55.08%),年龄39.17±17.37岁,男:女=l:1.23。发病高峰分布于31~50岁年龄段,共占42.25%。MG患者的病程,最短的发病仅2小时,最长的则达3O年,平均4.12±5.33年,1年以下63例,1~5年75例,6~10年33例,10年以上20例。绝大部分病人(72.73%)的病程在5年以下。

    4.2 中医药诊治情况

    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痿证病机以脾胃虚损为主,五脏相关,故其临床症候多有兼夹,或兼水湿,或兼肾虚,或兼肝郁,或兼血瘀,或痰浊内盛等等,加上所收集的病历中部分中医四诊资料不甚完整,较难确定中医的辨证分型,因此本研究未对其辨证分型做相应统计,而将舌、脉、用药等情况进行归纳分析。

    4.2.1 舌象

    舌质以淡舌(淡、淡胖、淡暗)最为常见,淡红舌次之,红舌、暗红舌较为少见。舌苔以白苔(白、白腻、白厚)最多见,黄/黄腻、薄白苔分别次之,仅有少量出现少苔或无苔。这也符合刘友章教授对岭南地区MG发病机理的认识,即脾肾虚损,湿浊内停。(见表1)

    表1 舌象

    4.2.2 脉象

    患者的脉象中最常见的是细脉,共109例,弦(45例)、弱(36例)、滑脉(30例)分别次之,亦可见沉(23例)、数脉(24例),符合本病本虚标实,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的病理机制。

    5 讨论

    重症肌无力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具有正气虚损的特点,故以正虚为本,虚实夹杂。总而言之,“脾胃虚损,五脏相关”是MG的基本病机,但亦多见湿热蕴脾之兼夹。

    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及观察,笔者还发现不少重症肌无力病人因感受岭南湿热而使病情加重而入院治疗。脾喜燥恶湿,为阴土,易受湿困而失健运。若湿热蕴结中焦,纳运失司,升降失常,故脘腹痞闷,纳呆呕恶;且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故便溏而不爽。脾主肌肉四肢,脾为湿困,湿性重着粘腻,留滞于脏腑经络, 最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运行不畅,故肢体困重。湿遏热伏,郁蒸于内,故身热不扬,汗出不解,口渴多饮,痰黄难咳,小便赤涩热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均为湿热内蕴之征。分析其湿热产生之缘由,主要有以下两点:(1)岭南地域不仅气候炎热,而且长年受偏东或偏南暖湿气流影响,潮湿而多雨。在这种四季均湿的气候条件下,岭南六淫应以“湿”为首,故MG除具有一般共有的发病特点外,多伴有湿热蕴脾的表现。(2)在MG的治疗中常使用溴吡斯的明和强的松亦增加了感受湿热的机会。溴吡斯的明为胆碱酯酶抑制剂,可引起患者唾液、痰液等分泌物增加,而激素可引起水钠潴留, 这些皆属中医“湿浊”范畴,形成湿浊内盛之体。内外湿气搏结,每致病人纳呆、神疲、四肢倦怠乏力,容易导致MG病情发作和加重。对于湿热蕴脾之MG,治疗宜审因论治,“急则治其标”。其中清热祛湿,运脾解困为当务之急,待湿热祛其大半,则补脾运脾以壮其本。

    中医理论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对诱因的分析,目的是起一个警示作用,使我们知道临床上如何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患者宣教工作,让病人注意避免,增加其治疗的依从性,更好地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统计表明:诱因中最重要的是感染。MG患者免疫力低下,季节变化时容易引起急性呼吸道疾病,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由于上感初始症状一般较轻,如鼻塞、流涕、畏寒、咽痛等,容易被忽视而失于积极治疗,最终导致病情加重或诱发危象的发生。其它的如劳累、不规律服药、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都是重要的诱因。因此,总的来说,积极预防控制感染,充分休息,避免劳累,规律服药,不擅自改变药量,饮食健康,调畅情志对MG病情的控制和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MG患者的舌脉以淡舌、白苔、细脉最多见,反映脾肾虚损是MG发病之本。脾肾阳气亏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3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