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111715
2010年诸城市生活饮用水三氮污染状况调查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日 刘敏 高新平
第1页

    参见附件(2720KB,2页)。

     【摘要】目的 了解诸城市生活饮用水三氮污染状况。方法 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进行检验。结果 共检测水样142份,合格100份,合格率70.4。其中氨氮合格率95.8,亚硝酸盐氮合格率90.8,硝酸盐氮合格率74.6。结论 井水的三氮污染较为普遍,需采取合理措施降低三氮含量。

    【关键词】氮 生活饮用水 调查

    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357-01

    近年来,由于城镇人口增长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相对不力、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地表水三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污染严重,致使地下水不同程度受到三氮污染[1-2]。为避免潜在的危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我们对诸城市142份生活饮用水进行了三氮含量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诸城市142份生活饮用水,其中末梢水56份,井水86份。

    1.2 方法 按GB/T 5750.5-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无机非金属指标》的规定,氨氮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亚硝酸盐氮采用重氮偶合分光光度法,硝酸盐氮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结果按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CJ 3020-93《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GHZB 1-199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综合进行评价。限量值为:氨氮≤0.50mg/L、亚硝酸盐氮≤0.10mg/L、硝酸盐氮≤ 10.0mg/L,规定以上3项均合格为合格生活饮用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生活饮用水三氮各项及总合格率见表1。通过对井水和末梢水的三氮各项及总合格率分别进行统计学检验,井水和末梢水的氨氮合格率、亚硝酸盐氮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井水和末梢水的硝酸盐氮合格率、总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认为硝酸盐氮合格率、总合格率不同,井水的硝酸盐氮合格率、总合格率较末梢水低。

    3 讨论

    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除来自自然界的氮循环外,主要来源于含氮有机物(尤其是人畜粪便)、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及含氮工业废水大量排放及其渗漏以及农田大量施用氮肥等含氮物的污染。

    测定水中各种氮化合物,可以大致判断水质污染的时间、程度和趋势,从而了解水质的动态变化,判断污染和自净情况。氮化合物在水中出现往往不止1项,有时2项,而且经常是3项。氨氮本身对人体健康不造成直接明显的危害,但氨氮较高时,可使水有臭味。清洁水不含氨氮或含量甚微。人畜粪尿和工农业废水污染引起氨氮升高说明水受到有机物新近污染,也可能有病原体进入水内,此时水不安全。大气污染或亚硝酸盐氮及硝酸盐氮还原成氨氮,使雨水或浅层地下水氨氮升高,并无太大卫生学意义。因此,分析氨氮要注意区分来源。亚硝酸盐氮是一种致突变物,在胃内与食物中的仲胺反应,生成强致癌物质亚硝胺[3]。清洁水不含亚硝酸盐氮或含量极微。水中亚硝酸盐氮来自污染及硝酸盐氮还原。亚硝酸盐氮是很不稳定的中间产物,其存在表示有机物分解还在进行,水中微生物仍很活跃,致病菌可能仍未死灭,这种水仍不安全。所以亚硝酸盐氮还是越低越好。硝酸盐氮在婴幼儿体内被还原为亚硝酸盐氮,引起正铁血红蛋白血症,一般成人不会患此病。硝酸盐氮存在于大部分天然水中,一般地面水中含量不高,而地下水由于地质原因,其量高低不一[4]。工农业废水污染可使硝酸盐氮增高。硝酸盐氮是最后产物,当水中只有硝酸盐氮时,表示无机化过程已完成,致病菌多已死灭,污染已过去,达到了自净。有些井水采自浅层地下水,特别在农村,其取水点多在田间地头,周围少有卫生防护措施,附近甚至有农田排水及排污沟渠。受各种条件限制,从地下抽出井水后不经加氯消毒便直接饮用,污染的三氮得不到有效去除,造成井水的三氮合格率较低。但其可供选择的水源有限,只能采取控制污染,加强卫生防护,尽可能经净水处理后再饮用。末梢水所用的常规净水工艺系统(由混凝、澄清、过滤和消毒等组成)主要去除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质,并能去除部分三氮,但无法完全消除三氮污染,只适用于处理较清洁原水。为保证安全,三氮超标的水不宜作为生活饮用水。而去除三氮需较高的经济投入,可考虑选择生物预处理、生物慢滤等成本低、运行管理简单的净化工艺来降低三氮,以保证水质安全,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李志萍,张金炳等.污染河水中氨氮对浅层地下水的影响.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29(3):363-368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2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