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111711
达州市2009年流行性乙型脑炎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日 罗万祥
第1页

    参见附件(2528KB,2页)。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 传染源 潜伏期 发病率 病死率 自然因素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359-02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epidemic encephalitis B)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者伴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高达20%~50%,可有后遗症 。它是威胁我市市儿童身体健康的传染病之一。每年几乎均有散发病例发生,80年代后期,广泛使用乙脑疫苗预防接种,发病率明显下降,本病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1.3];但由于气候、蚊媒消长、宿主猪的带毒或病毒等变化,我市2007年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数剧增,以致引起省卫生厅、省疾控中心高度重视,采取了对高危人群接种乙脑疫苗等措施,但之后仍有病例发生。为了解我市乙脑的流行特征,特对我市2009年乙脑疫情流行病学分析于后。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来自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报告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

    1.2 所有病例符合卫生部WS214-2001诊断标准

    1.3 未做脑脊液检测或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核酸检测的脑炎病例予以排除。

    2 结果

    2.1 发病强度 全年发病39例,发病率 0.7/10万。

    2.2 三间分布

    2.2.1 时间分布 39例集中发生于 7 -8月,其中7月19 例,占48.72 %;8月 20例,占51.28 %;这2个月各死亡1例,病死率 5.13%。

    2.2.2 地区分布 39例中, 宣汉县14 例占35.89%,达县 2例,占5.12%,大竹县5例占12.82%, 渠县6例占15.39% ,开江县4例占10.25%,万源市6例占15.39%, 通川区2例,占5.12 %。

    2.2.3 人群分布 39例中,1O岁以下少年儿童37例,占发病总数的94.87 % ,0~7岁的学龄前散居儿童占发病总数的31例,占79.48% );>10岁者2例,占发病总数的5.12%. 男性25例,女性14例,男女之比为1.78;1.

    2.3 临床症状体征

    本组病例 的临床特点是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失语,多汗等,但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出现率较高。重型患者病后留有后遗症。(见附表)

    2.4 潜伏期 最短8天,最长20天,平均潜伏期13.5天。

    3 讨论

    3.1 影响我市乙脑流行的自然因素 我市位于四川盆地东部 ,东经107°1′ 、北纬30° 55″, 土地辽阔, 酸碱度适中 ,雨量充沛,相对湿度72% 。境内气候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这些自然气候及条件非常适宜于医学昆虫尤其是蚊虫的生长繁殖。6~9月平均温度为25.4℃,平均相对湿度为70%。最适宜乙脑病毒和蚊虫的大量孳生繁殖,这个季节蚊的叮咬率和感染率最高。且由于温室效应,高温天气逐年提前,持续时间延长,人群单衣薄身或裸露机会多,被携带乙脑病毒叮咬的概率增加,这些都是导致我市乙脑流行,难以有效控制的自然因素[2.3]。

    3.2 传染源的广泛存在是易造成乙脑流行的主要原因 研究表明猪是乙脑病毒的中间宿主,幼猪的带毒率最高,是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染源。而养猪是我市农民养殖业的主要家畜,农村几乎每家都有养猪习惯,而且猪圈与人房距离近,这也增加了人被蚊媒叮咬而感染乙脑的机会。并有许多养殖专业户把养殖场建在村边或鱼塘边,易感儿童随时有被蚊叮咬发生乙脑的危险。[1.4]

    3.3 健康教育开展差 我市年轻人外出打工挣钱,农村人口大都是老人和小孩,文化素质及卫生意识较差,卫生防病知识接受能力差。并且一些乡村医生业务水平偏低,缺少健康教育技巧和能力,使得一些群众不了解乙脑疾相关的预防知识。

    3.4 蚊密度监测结果显示, 蚊虫密度高峰期在5~10月, 结果表明,它的季节消长与乙脑脑流行相符 。

    3.5 农村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卧室基本未安纱门、纱窗,并习惯在户外乘凉,易于被病媒蚊叮咬。

    3.6 防治策略与措施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预防接种、控制媒介传播、健康教育和加强监测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

    3.7.1 控制传染源 包括隔离病人至体温正常,但主要传染源是易感家畜,尤为幼猪,要搞好饲养场所的环境卫生,人畜居地分开。流行季节前给幼猪进行疫苗接种,减少猪群的病毒血症,能有效地控制人群乙脑的流行。

    3.7.2 控制媒介传播 调查发现影响成蚊季节消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量。因此应根据气候变化及媒介蚊虫消长规律,加强监测和灭蚊,大力开展消灭蚊虫孳生地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重点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把生物媒介的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采取灭蚊措施要突出一个“早”字,要特别注意灭越冬蚊和早春蚊,在乙脑流行季节前开展,要加强牲畜棚(特别是猪圈)等场所的灭蚊,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传播途径,减少人群感染机会。[2.4]

    3.7.3 保护易感人群 采取预防接种是控制乙脑流行的有效手段,主要通过疫苗的预防注射提高人群的特异性免疫力。

    3.7.4 健康教育 搞好宣传教育,加强培训,普及蚊媒防制知识,采用多种形式宣传灭蚊防病的重要作用,使群众了解蚊虫的危害。教育公众积极采取灭蚊、防蚊措施,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

    3.7.5 加强蚊媒监测 蚊虫的监测应包括蚊虫种类及蚊虫密度,特别是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等蚊虫的消长与乙脑发病关系,以及自然因素和气象因素与乙脑流行相关性监测。同时提高监测质量和水平。了解蚊情动态,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防制对策。[1.4]

    3.5.6 防蚊 加强自身保护,外出时,皮肤涂抹使用驱避剂(如驱蚊灵),室内喷洒驱蚊药,防止蚊虫叮咬,特别要注意对儿童的保护;居室应用防蚊设施,如纱窗、纱门、蚊帐等。

    3.5.7 生物防制 发病较高的地方,可养柳条鱼来灭蚊,降低蚊密度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2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