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2137797
溃疡性结肠炎46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1日 钟金菊
第1页

    参见附件(2643KB,2页)。

     【摘要】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治愈26例,显效16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100%,患者治疗后血清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和C反应蛋白(CRP)下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柳氮磺胺吡啶结肠溶胶囊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结肠炎 溃疡性 诊断 鉴别

    中图分类号:R574.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163-02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由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给患者带来身心不适。目前口服中药、西药、灌肠治疗和其他辅助治疗效果均不理想[1]。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采用柳氮磺胺吡啶结肠溶胶囊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6例,男35例,女11例,年龄23~72岁,平均38岁;病程6个月~15年,平均10年;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制定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2]。病情轻度10例,中度32例,重度4例;病变部位:直肠14例,乙状结肠3例,降结肠5例,横结肠3例,升结肠8例,全结肠10例,回盲部3例。临床表现:腹泻27例,腹痛21例,黏液脓血便18例,里急后重11例。X线检查均可见肠黏膜像紊乱,结肠袋加深,肠壁痉挛及溃疡引起的小刺状或锯齿状阴影。

    1.2 治疗方法 柳氮磺胺吡啶结肠溶胶囊(潮州市强基制药厂生产):轻度及中度发作者1g/次,3~4次/d,口服;重度发作者1~2g/次,3~4次/d,口服;用药间隔应不宜超过8h,为防止消化道不耐受,从初始1~2g/d的小剂量开始,如果每天超过4g,应警惕毒性增加;缓解期可给予维持剂量2~3次/d,1g/d;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丹麦灵北制药公司)1片,2次/d,早晨及中午各1片,口服。疗程30d。

    1.3 疗效判定标准[3]:①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常规检查连续3次正常;结肠镜或钡灌肠肠黏膜恢复正常,停药后观察6个月无复发;②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查肠黏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大便常规正常或见红细胞白细胞在5个以下;③有效:临床症状,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查肠黏膜病变有所好转,大便常规正常或见红细胞白细胞在5个以上,10个以下;④无效:临床症状和结肠镜等检查无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12.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治愈26例(56.52%),显效16例(34.78%),好转4例(8.70%),总有效率100%,患者治疗后血清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和C反应蛋白(CRP)下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5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前后检测指标比较(x±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病因不明的结肠慢性溃疡性炎症,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病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因素、饮食过敏、吸烟、感染、生活节奏加快、精神抑郁及焦虑有关,病变范围以直肠乙状结肠炎和全结肠炎为主,并可呈对称性、环状与非间断性地向近端结肠蔓延。其临床表现主要是慢性反复腹泻,伴脓血便,严重者大便次数可达10~20次左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与工作,造成了患者的心情烦躁与焦躁不安,导致病情迁延不愈,营养成分大量丢失,以致机体每况愈下,严重者还可危及到患者的生命。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所分泌的具有活性的多肽类或糖蛋白类物质。它们通过与靶细胞上特异性受体的结合而起到调节免疫、介导炎症或参与组织修复的作用。研究显示,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4]。细胞因子分为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两类,二者处于平衡状态,如失去平衡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IL-8、TNF-ɑ属于促炎因子[5]。CRP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它的变化提示炎症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因此被公认为最敏感的炎症指标之一,临床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检测。

    柳氮磺胺吡啶(SASP)是国内临床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首选药物,由磺胺吡啶(SP)与5-氨基水杨酸(5-ASA)偶氮键相连而成,后者起主要作用,口服SASP20%~30%被小肠吸收,其余大部分进入大肠,经细菌分解成磺胺吡啶(SP)及5-氨基水杨酸(5-ASA)而发挥作用。其治疗UC的可能机制包括:改变肠道微生物体系;改变粘膜内前列腺素合成及电解质交换;阻止炎症介质(如一氧化氮、白三烯、血栓素和血小板激活因子)的合成和释放;阻止天然杀伤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粘膜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作用及清除自由氧基的作用。SASP结肠溶胶囊,通过在结肠释放药物而达到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是由氟哌噻吨和美力曲辛构成的一个复合制剂,该药可增加中枢神经突触间隙多巴胺及单胺类递质含量,从而发挥最佳的抗焦虑和抗抑郁的作用。氟哌噻吨可以拮抗美力曲辛的抗胆碱作用,而美力曲辛又可拮抗氟哌噻吨可能出现的锥体外系的震颤作用。因此,该药不良反应较少,且疗效显著,起效快。患者依从性好,无嗜睡。成瘾,耐药等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柳氮磺胺吡啶结肠溶胶囊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4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