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7期
编号:12137751
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及护理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1日 《中国健康月刊·B版》 2011年第7期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又是终身性疾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根治此病的有效方法,给糖尿病患者及家人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本文结合作者的经验探讨了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及护理体会。

    【关键词】糖尿病 健康教育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197-01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又是终身性疾病。胰岛功能低下引起机体糖代谢絮乱而产生血糖、尿糖增高,可伴发心、脑、肾和神经等多种并发症。其致残率,致死率已跃居世界第三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根治此病的有效方法,给糖尿病患者及家人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因此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对促进健康有重要意义。

    1 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护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辅助的治疗方法,也是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把系统科学的健康教育模式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针对患者的护理问题实施教育与评估,对患者健康问题进行指导。使之了解糖尿病的自我护理方法,懂得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危害性,加强病人与医护配合。

    2 健康教育的内容

    2.1 入院后健康教育:糖尿病患者入院后随着病情的变化,病人可产生自卑感、焦虑、恐惧、失望等不同心理,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应密切护患关系,增进感情交流,沟通护患心理,争取患者的信任,解释说明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减轻患者心理压力,稳定情绪,调整心理状态,并作以教育指导和关心。使患者知道此病为慢性病,只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会和正常一样,同时向病人说明治疗的重要性,使患者保持乐观情绪,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2.2 饮食疗法与护理:饮食治疗的宗旨是控制血糖,维持正常体重,开展糖尿病教育是治疗基本措施。根据糖尿病的类型、病情轻重,应用哪一种类药物治疗,均应通过饮食减轻胰岛素负担,降低过高的血糖,以改善症状。鼓励患者及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适当限制钠盐摄入,少食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饮食三餐要定时限量。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让患者在同类食物间灵活选择,增加食物花样,合理调配,提高生活质量。因此,要指导病人懂得控制饮食的自觉性,使其合作达到治疗的目的。

    2.3 运动治疗与护理:有关资料表明,适当的运动可促进血中葡萄糖的分解,改善血糖血液循环,保持肌肉弹性,同时减轻胰岛素或降糖药的剂量,减少副作用发生,达到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状态。安排运动要根据体质使用能力,循序渐进,注意运动前的准备及运动前后要注意足部护理,防止撞倒扭伤。外出活动是告诉他人或身边携带联系卡和通讯工具,以防发生意外。对患有严重心肾合并症高血压,活动性结核,酮病酸中毒,心脑血管病等不适宜运动疗法。

    2.4 药物疗法与护理:应用胰岛素治疗,要准确执行注射时间,剂量全部位,严格要求患者按时就餐,密切观察有无低血糖表现,如果出现饥饿、心悸、头晕、出汗、无力等应立即让病人口服含糖食物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并及时报告医生。对口服磺脲类药物,它的副作用胃肠道症状如烧心、胃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可以通过进食时服用药物来减轻症状。胰岛素注射部位应以多部位轮流注射。注射呈分散、注意皮下注射深浅度,并且亲自传授病人胰岛素注射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有人利用于病人出院后的康复。

    2.5 文字图片宣传:利用宣传单,病区走廊两侧彩色图画,使病人及家人了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和治疗要求,指导病人积极预防危险因素,应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烟饮酒,少吃盐,合理膳食,适当锻炼。

    2.6 预防感染:预防呼吸道感染,防止受凉,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防止泌尿系感染。

    3 体会

    3.1 健康教育是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糖尿病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专科医生及护士的健康说教,糖尿病人对合理饮食,正确用药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开展多渠道广泛的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科学知识,帮助糖尿病患者走出饮食、治疗误区,对防治糖尿病有重要意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品种越来越多,糖尿病患者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也很大,通过宣传教育,加强与糖尿病患者之间的心理沟通,使糖尿病人能掌握一些卫生健康知识,主动配合积极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3.2 年龄文化程度是影响糖尿病健康效果的主要因素。年龄偏大文化低接受能力差的糖尿病患者是健康教育的难题,重点对象需加强个别辅导,反复宣传,提高糖尿病健康效果。要注意改进教育方式,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吴玲.糖尿病的中医护理体会[J].河南中医:2004,24(1):88.

    [2] 高彩红.糖尿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干预[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0):2359., http://www.100md.com(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