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8期
编号:12162447
脑血管病61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日 《中国健康月刊·B版》 2011年第8期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116-01

    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了61例脑血管病患者。现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1例中,男性36例,女性25例,最高年龄86岁,最小年龄48岁,平均年龄70.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起病急,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61例,一侧肢体麻木23例,偏瘫52例,呕吐12例,昏迷8例,失语2例,颈项强直1例,高血压58例。外院行CT检查41例。按脑血管病临床诊断标准,诊断脑出血3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脑梗塞28例。

    1.2 方法

, http://www.100md.com     治疗上主要是急性期根据病情(出血或梗塞)分别给予吸氧、甘露醇脱水、降低高血压、止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防治并发症等。恢复期主要使用丹参注射液等药和给予肢体主动、被动运动及针灸等指导与理疗。

    2 结果

    住院天数最长为40天,最短为1天,平均11.3天。其中合并尿路感染4例,肺部感染1例,上消化道出血6例。死亡6例,好转42例,自动出院7例,转院6例。

    3 讨论

    3.1 脑血管病或称脑卒中、中风,常起病急,老年人多见。它与高血压、动脉硬化密切关联,是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本组病人占本院同期住院人次的3.24%(61/1882),本组病人的病死率为9%(6/61),占同期总住院疾病死亡人数的40%(6/15)。其致病危险因素以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心脏瓣膜病为主,还有高脂质饮食、食盐过量、情绪激动等。因此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高血压患者应长期服用降压药,以维持血压的稳定等),改变不合理饮食结构,戒烟和戒酗酒,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减少和降低本病发生均有一定意义。
, 百拇医药
    3.2 脑血管病的诊断一般不难,根据临床特征,排除其它疾患及结合脑CT便可确诊。但在没有CT设备的基层卫生院可结合腰穿协助诊治。

    2.3 在治疗上,由于脑梗塞在最初几天有血管源性脑水肿或神经细胞缺氧性水肿,故有脑水肿存在。因此我院对本组病人急性期全部采用中性治疗,依病情给予20%甘露醇125ml,快速静滴,每6-12小时一次,连用3-5天,以防治颅内高压。在使用中应注意尿量,警惕肾脏损害。由于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疏通脑部微循环、增加毛细血管张力、降低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使微血管周围渗透减少或消失的作用。我院对本组病人恢复期主要采用丹参注射液20ml加5%葡萄糖250ml静滴,每日1次,连用10-14天。在使用中体会到上述两药疗效确切,副作用小。

    3.4 强调做好康复治疗,随着近年来现代医学在诊断和治疗上的进步,脑血管病人病死率降低;但由于不能开展相应及时的康复治疗,在致残率上反而有所增加。因此,康复治疗也很重要。其主要措施是:卧床期指导或对病人进行肢体被动活动,变换体位,保持良好体位,预防感染。卧床期应指导病人开始坐位训练,床上训练,站立训练,垫上训练。步行期可指导病人先扶杖而行,而后弃杖步行。如有失语症,认知功能障碍,亦宜同时开展训练。循序渐进,以利降低致残率,使病人达到生活自理。

    参考文献

    [1]王新德、谭铭勋、郭玉璞主编,脑血管疾病。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211.

    [2]韩仲岩、唐盛孟、石秉霞主编,实用脑血管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461.

    [3]秦震,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对策。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5,3:193., 百拇医药(杨桂芳 栾炳翊 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