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145461
131I与他巴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日 李雄
第1页

    参见附件(2665KB,2页)。

     【摘要】目的 探讨131I与他巴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近

    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是一种十分常见且多发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在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多发于女性,目前我国女性甲亢的发病率已达2%,且有不断上升趋势,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其主要表现为失眠、怕热、多汗、心慌、易饥、多食、脾气暴躁、消瘦、乏力及甲状腺肿大等[1],病程长者可累及肝脏、心脏等重要器官的损害,还可引起低钾、低钙等症状。其治疗也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现对2007年6月~2009年12月收治的92例甲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对131I和他巴唑治疗甲亢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6月~2009年12月于收治的92例甲亢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详细病史采集、查体及相关辅助检查符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制定的甲亢标准。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将其随机分为131I组和他巴唑组。131I组患者48例,男12例,女36例,年龄18~64岁,平均(39.6±7.9)岁,病程3~18个月,平均(10.8±4.6)个月。食欲亢进41例,消瘦39例,怕热多汗32例,心动过速31例,性格改变26例,腹泻15例,突眼3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甲状腺肿大,其中轻度28例,中度18例,重度2例。他巴唑组患者44例,男11例,女33例,年龄17~63岁,平均(38.8±7.6)岁,病程4~16个月,平均(10.6±4.1)个月。食欲亢进39例,消瘦36例,怕热多汗30例,心动过速29例,性格改变22例,腹泻12例,突眼35例;甲状腺轻度肿大27例,中度16例,重度1例。所有病例均排除妊娠、严重心、肾、肝功能衰竭或活动性肺结核、甲状腺危象及甲状腺不能摄碘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前对所有患者进行全身各项检查,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1.2.1 131I组 服用Na 131I溶液3.7~4.4 MBq/g(甲状腺组织),对一次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在3个月或6个月后再进行一次131I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把握,避免过量。

    1.2.2 他巴唑组 给予他巴唑进行治疗,起始用量一般为30mg/d,根据病情轻重对用药量进行调节(15~40mg),最大用量60mg/d,分次口服;当病情得到控制后,逐渐减量,每日维持量为5~15mg,疗程为18个月。治疗过程中药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病情、治疗效果及甲状腺功能检查指标随时进行调整,以求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治疗1年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复查及随访,对两组患者的痊愈率、不良反应及相关检测指标水平进行比较。

    1.3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消失,T3、T4及TSH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且较为稳定;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T3、T4、TSH等指标均有所改善;无效:各项症状体征及T3、T4、TSH等均无明显变化或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PEMS 3.1医学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相关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治疗1年后复查,两组患者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SACE)、NO、透明质酸(HA)、IgG、IgM、IgA、C3、C4平均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31I组治疗1年后除C4外,其他指标水平下降程度均较他巴唑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 131I组的痊愈率明显高于他巴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31I组有1例出现恶心呕吐,他巴唑组有2例出现恶心呕吐、3例出现头痛、2例出现味觉减退、3例出现皮疹,均经对症处理后缓解,131I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他巴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31I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他巴唑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31I组出现甲低3例,他巴唑组未见明显并发症。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n(%)

    注:与他巴唑组比较,x2=8.0455,*P<0.01;x2=4.3587,#P<0.05;x2=2.8427,△P>0.05

    3 讨论

    甲亢并非缺碘所致,而与甲状腺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遗传缺陷以及不良生活环境等有关[2]。甲亢的治疗主要有手术、抗甲状腺药物、和核素131I治疗三种方式。手术要切除大部分甲状腺,虽然显效快且效果好,但在手术过程中风险较大,易损伤甲状旁腺或喉返神经导致手足抽搐、声音嘶哑等并发症,另外由手术造成的局部出血、伤口感染及麻醉意外等情况也难以完全避免[3],以致越来越多的甲亢患者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他巴唑(甲巯米唑)是常见的抗甲状腺药物,方法简单,但疗效较差,疗程长,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2~3个月)复查甲状腺功能、血常规、肝肾功能等,以调整用药,而且其所引起的皮疹、恶心呕吐、粒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增加了患者的痛苦[4,5]。近年来,核素131I治疗甲亢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其简单易行、费用低廉、安全有效等优点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已成为目前治疗甲亢的首选方法。其原理主要是通过131I口服吸收后进入甲状腺内衰变时产生β射线(占99%),放出的β射线破坏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促使其萎缩,减少分泌,以达到治疗的目的[6]。通常患者只需要服用一次,即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若效果不佳则可再3~6个月后再追加一次。治疗后甲状腺的体积会逐渐缩小,但也有部分患者会因为甲状腺破坏过多而导致甲状腺功能低下。

    本研究发现,在甲亢治疗中131I较他巴唑治疗的效果更好,其不仅表现在临床疗效上,同时在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清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SACE)、一氧化氮、透明质酸(HA)及IgG、IgM、IgA、C3等水平降低方面也明显优于他巴唑。但131I的治疗同样也存在不足,在远期并发症中甲低的发生率较他巴唑相对较高,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在131I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对用药量的把握,同时避免随意加减用量等,尽可能降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综合治疗效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6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