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145452
阿昔洛韦联合结膜下注射干扰素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日 刘四海
第1页

    参见附件(1382KB,1页)。

     【摘要】目的 观察阿昔洛韦联合结膜下注射干扰素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单疱病毒角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治疗组予阿昔洛韦联合结膜下注射干扰素治疗,对照组单纯予阿昔洛韦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 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浅层型治愈率96.2%,深层型治愈率85.7%,平均治愈天数为39.8±4.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昔洛韦配合结膜下注射干扰素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疗效明确,治愈率高,可明显缩短治愈时间,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阿昔洛韦 干扰素 结膜下注射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中图分类号:R772.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114-01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是由I 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容易反复发作的致盲性眼病,随着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其发病率和复发率有明显增加趋势,并已经居角膜病致盲首位。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特点是炎症反复发作,角膜溶解或瘢痕化,最终导致失明[1],多见于青壮年,一般发病较急,多为单眼发病,亦可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易反复发作,笔者对该病运用阿昔洛韦联合结膜下注射干扰素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0年03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HSK患者80例(84只眼),其中男38例37眼,女42例47眼;年龄10—55(平均33.4 )岁;有明确诱发因素:感冒者22例(24只眼),劳累者24例(25只眼),复发者15例(16只眼);浅层型52例, 深层型28例。将80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在性别、年龄、性别、诱发因素及临床分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 0.05),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2] ①近期有感冒、劳累、月经、眼部药物刺激等特定诱发因素的影响;②羞明流泪,结膜充血,角膜知觉减退;③角膜出现典型病灶,呈树枝状、地图状、盘状改变; ④角膜荧光素染色呈阳性。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单纯疱疹性角膜炎诊断者。②年龄10—55岁。

    1.4 方法

    对照组用0.1%阿昔洛韦滴眼,每2小时一次,涂3%阿昔洛韦眼膏,4次/d,为预防合并细菌感染用抗生素眼水,若并发虹膜睫状体炎,加用1%阿托品眼水散瞳,维生素C、维生素B2营养支持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干扰素1 000 000 U,表面麻醉后行球结膜下注射,注射后涂阿昔洛韦眼膏包扎,隔日1次,共6—8次。两组均以2周为 1疗程,随访1年。

    2 疗效观察

    2.1 疗效标准[3] (1) 治愈:眼部刺激症状消失,睫状充血消退,角膜溃疡修复,荧光素染色(一),角膜基质水肿浸润消退,后弹力层皱褶消退,角膜后沉着物KP(—),视力提高。(2) 显效:眼局部充血及刺激症状减轻或基本消退,角膜病变基本恢复,少许点状混浊,少许KP,荧光素染色角膜少许着色。(3 ) 无效:至疗效结束,各种症状无改善,病情不稳定或恶化者。

    2.2 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 治愈20例,显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 治愈18例,显效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表1 两组症状疗效比较[n(%)]

    注: 两组疗效比较P<0.05,提示治疗组的疗效高于对照组。

    3.2 不同分型的全部治愈情况比较

    治疗组浅层型共26例,治愈25例,深层型共14例,治愈12例,平均治愈天数为(28.0±3.8);对照组浅层型共26例,治愈18例,深层型共14例,治愈9例,平均治愈天数为(39.8±4.6)。两组浅层型和深层型全部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平均治愈天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不同分型全部治愈情况和平均治愈天数比较

    4 讨论

    单纯性疱疹性角膜炎(HSK)是眼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起病急,病程长,易反复,难治愈,对视力损害较大的病毒性眼病。临床分型,常分为两型:浅层型病变在前1/2实质层,损害多呈树枝状、 星状或地图状;深层型病变深达后1/2实质层以后,损害呈盘状。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与病毒引起人体的细胞免疫反应有关,所以治疗时需意识到存在病毒复制和免疫反应的相互作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是本病复发的重要原因。

    阿昔洛韦又名无环鸟苷,对疱疹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病毒具有特殊的亲和力,能选择性的作用于被单疱病毒感染的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毒性,可竞争性抑制病毒DNA的合成,阻碍病毒生长繁殖,具有良好的眼内通透性,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治疗HSK,取得较好疗效,已成为治疗HSK的首选药物。

    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和调节免疫的药物,能阻止病毒蛋白的合成,从而抑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防止病毒复制扩散,保护正常细胞不受侵犯,不易产生耐药性[4]。同时干扰素对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有很强的亲和力,能与受体相互作用,从而激发细胞合成新的mRNA,生成多种效应蛋白,发挥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可明显提高疗效,已有多数临床报道所证实,并认为是治疗单疱性眼病的首选治疗方法。结膜下注射干扰素经,可使干扰素经血循环吸收进入眼内,是一种有效的给药途径。且药物刺激可使局部的血管扩张,增强血管通透性,有利于药物吸收。笔者采用阿昔洛韦联合结膜下注射干扰素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治愈20例,显效17例,总有效率92.5%;浅层型治愈率96.2%,深层型治愈率8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82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