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1年第12期
编号:12145081
中医治未病理念在糖尿病患者教育模式中的运用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日 《中国健康月刊·B版》 2011年第12期
     【摘要】目的 “治未病”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理论和方法,更是指导人们实践与行动,从而达到健康的理想途径。我们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指导、教育糖尿病患者,以期探讨出糖尿病患者教育的新模式。方法:糖尿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近年来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这与祖国医学“治未病”的理念相一致。本文通过对中医学治未病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念,在糖尿病患者教育中运用体会的叙述,以期探讨出糖尿病患者教育的新模式。结果: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联系起来,提高了人们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并使其获得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了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和自我保健意识,从而控制好血糖、预防糖尿病、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结论:治未病理念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将中医治未病理念运用到糖尿病患者教育中,对实现糖尿病的预防及早期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2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419-02
, 百拇医药
    “治未病”一词最早出现于《素问·四气调神论》,发展至唐代,医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3个层次。中医“治未病”思想发展到现在,其含义有三:一是未病先防,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即指人体患病之后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截断疾病的发展、传变或复发。三是瘥后防复,即指立足于扶助正气,强身健体,防止旧病复发[1]。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情易反复、伴随终生的慢性疾病,其并发症危害肝、脑、肾、心、眼底血管,导致功能障碍和衰竭,成为致残或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禀赋异常、素体阴虚、五脏柔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久坐少动等为其发病的常见原因。现从治未病两个方面论述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教育:

    1 未病先防

    糖尿病可由先天禀赋异常、素体阴虚、五脏柔弱、饮食不当、情志失调、过逸少动等因素诱发,是一种生活习惯病。在有家族糖尿病史、肥胖、中老年人等易罹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及健康人群中开展糖尿病知识宣教,指导科学养生和锻炼,在血糖尚未出现异常时做出针对性的防范,祛除诱发因素,对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尤为重要。
, 百拇医药
    1.1 调节饮食

    “治未病”要求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全面,增强人体自身免疫能力,饮食关乎人之康寿与疾病[2]。如《内经》所云:“五谷为养,五味为充,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现今控制饮食仍是糖尿病预防及治疗的重要基础手段之一。在保证机体合理需求的前提下,应限制高胆固醇类食物、油脂等高热量食物的摄入,饮食宜以适量米、杂粮、麦等配以蔬菜及瘦肉、鸡蛋、豆类等优质蛋白饮食,定时定量进餐。肥胖者可按低热量、粗纤维的食谱进餐,应多食用粗粮、杂粮等有利于减肥的食物。

    1.2 调摄情志

    《素问·举痛论》中有“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指出强烈的精神刺激,可致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从而产生疾病。在疾病过程中,情志波动又使病情恶化,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调畅、气血平和,有利于恢复健康,健康首先在于调养,所谓三分治病、七分调养[1]。因此,要加大糖尿病的宣教力度,让人们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该疾病,消除人们对糖尿病的恐惧心理,修身养性,陶冶性情,保持心情舒畅,进而使机体气机调畅,远离疾病。
, 百拇医药
    1.3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医者就已经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因此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也可一定程度上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在做运动时,应教导人们选用适合自己的运动,如青壮年或体质较好者可以选用比较剧烈的运动项目:如骑单车、跑步、游泳等,中老年或体质较弱者则可选用比较温和的运动项目:如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做到劳逸结合,最好将其纳入日常生活的规划中。

    2 既病防变

    2.1 欲病救萌

    既病防变包含欲病救萌和阻止传变,欲病救萌是说疾病虽未发生,但已出现某些先兆,尚处于萌芽状态时,应采取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血糖升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包括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的糖尿病前期是中医治未病中“欲病救萌”的最佳时期。
, 百拇医药
    糖尿病前期是糖代谢介于正常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3]。糖尿病前期属于中医“脾瘅”等范畴。在此期,中医学主张在调整饮食,少食肥甘厚味、煎炸烧烤、膨化食品和碳酸饮料,饮食以清淡为主,适当食用粗粮,多食绿色蔬菜,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论治,根据不同证型选用适当方药,如有需要再配合针灸、按摩等。

    除了此之外,大量研究表明运用中药干预亦能获得良好功效,如从痰浊血瘀互结的病机出发者,以清热化浊、祛痰活血为治则,用化浊抑糖丸(处方:地黄10g,黄连10g,水蛭10g,丹参15g,山楂20g,决明子10g,茯苓10g,泽泻15g)。以肝失疏泄为病机者,疏肝健脾化痰为其治则,在基础治疗(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等病情给予中西医对症治疗,但不使用其它降糖药)上加服疏肝健脾化痰方(瓜蒌15g,半夏12g,黄芪30g,山药15g,白术10g,柴胡6g,黄芩10g,苍术15g,葛根20g)。

    2.2 已病防变
, http://www.100md.com
    在糖尿病教育中,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进行宣传教育,让广大的糖尿病患者了解:(1)糖尿病诊断标准及意义;(2)长期坚持饮食治疗和运动疗法的意义、目的及重要性,尽可能让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3)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口服降糖药的注意事项,对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讲解胰岛素的药理作用,消除认为胰岛素会产生依赖或成瘾的观点,使其乐意接受;(4)消除加重糖尿病的危险因素;(5)做好自我监测指导:①定期查血糖、尿糖,以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②经常监测血压;③2到3个月测定一次糖化血红蛋白;④经常检查足部;⑤定期检查眼睛 ,从而做到已病防变。

    中医则认为消渴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脾(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但由于各脏腑间可相互兼夹、传变,若病程迁延日久,气阴两伤,痰蚀瘀血,痹阻脉络,可导致其他脏腑的多种病变,如:胸痹,中风偏瘫,水肿、阳痿、癃闭,视物模糊、眼底出血、目盲失明,肢体麻痛,甚至导致肢端坏疽等。各证型间又可互相兼夹,所以要及时救治,针对病情或兼以益气养阴,或兼以清热解毒,或兼以化痰祛瘀。久病入络、及肾,酌情加用通络补肾、活血化瘀的药物,防止病情深入传变。阴虚可选用百合、女贞子、枸杞子、黄精等滋阴之品;气虚选用黄芪、党参、山药、白术等益气;湿热选用绿豆衣、薏苡仁;血瘀选用葛根、丹参、当归、川芎等活血化瘀之品。
, 百拇医药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一是通过综合调节作用,补五脏,益精气,祛瘀血,标本同治,使体内的阴阳失调、气血紊乱、脏腑功能虚弱恢复正常;二是中药确有一定的降糖作用。现代医学主要从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抑制胰高糖素的分泌;提高胰岛素受体结合力和数目;抑制糖异生,促进葡萄糖利用,延缓肠道葡萄糖的吸收;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微循环、提高机体清除体内自由基的能力及纠正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等方面进行研究。治疗上运用胰岛素泵,或进行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或口服降糖药使血糖降低[5],预防或减缓因高血糖引起的慢性并发症。

    3 小结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将中医学治未病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念运用到糖尿病患者教育中,加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教育,让人们认识到饮食、情绪、运动与糖尿病的相关性,从糖尿病的源头出发,遏制其发生、发展,提高人们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获得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能,增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和自我保健意识,帮助糖尿病患者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这样更有利于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治未病理念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将中医治未病理念运用到糖尿病患者教育中,对实现糖尿病的预防及早期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李龙.对中医治未病的认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4):364-365.

    [2]李树军,李银忠.谈中医治未病思想及临床意义[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10):75-76.

    [3]宋郁珍,商洪才,郭利平.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预防中的价值和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2):215-219.

    [4]郭艺芳.2008年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最新糖尿病前期治疗指南[J].临床荟萃,2010,25(22):1937-1938.

    [12]李莉蓉,胡云,沈山梅,等.不同干预方式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93-96., http://www.100md.com(邓小敏 唐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