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2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143327
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日 韩淑霞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 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7月~2011年2月收治的70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静脉点滴,在用药第7、14d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尿激酶治疗心源性脑梗死,能在治疗早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尿激酶 心源性脑梗死 溶栓治疗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208-02

    心源性脑梗死起病急骤,且脑梗死的面积较大,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较严重,在临床治疗中难度较大。对于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及时治疗是降低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有资料表明,溶栓治疗能促进梗死血管的再通,改善患者的血液供应。我院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7月~2011年2月收治的70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患者从发病到治疗时间均在3小时以内。入选患者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心源性脑梗死诊断标准,有长期房颤或者阵发性房颤病史,多在活动中起病,患者有轻度意识障碍。排除后颅内出血史、出血性疾病、近3个月内有心肌梗死或脑梗死、严重肝肾疾病,严重糖尿病,血小板计数在100×109/L以下的患者[1]。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在49~73岁之间,平均56.4±4.7岁,大脑中动脉主干栓死24例,大脑中动脉主干皮层支栓死7例,大脑中动脉皮层支栓死4例;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在50~72岁之间,平均55.4±6.2岁,大脑中动脉主干栓死22例,大脑中动脉主干皮层支栓死8例,大脑中动脉皮层支栓死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行CT或者MRI检查,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复方丹参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胞二磷胆碱,20%甘露醇250ml静脉点滴,每天1次。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100万U入0.9%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点滴1次,入院后立即给予用药。对于恢复效果不明显且无出血者可加尿激酶25U入100ml生理盐水中静点,连用3d,在应用尿激酶前给予肝素钠7500U皮下注射。连续治疗14d,在用药第7、14d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1.3 疗效评定

    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肌力达到4~5级,可以生活自理,能独立行走;有效:症状及体征较入院时有改善,肌力达到2级以上,生活可部分自理;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不能生活自理[2]。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和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人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d、7d、14d神经功能缺损比较

    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多为老年人,身体重要器官的储备功能随年龄增大而减退,由于心肌梗死、风心病等原因,心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容易发生心律失常等并发症[3],心脏附壁血栓脱落形成脑梗死。此外,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患者容易并发心脏功能不全,出现血液流速变慢,血粘度增加,容易导致形成血栓。心源性脑梗死多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以大脑中动脉最为常见,特别是易发生在左侧,这与颈总动脉直接从主动脉弓呈直角发出有关[4]。有资料认为脑梗死的预后与梗死血管的大小及栓子的数目、原心脏功能有关,这是因为栓子进入脑血管,脑血管壁受到栓子突然刺激产生痉挛,在发病时临床症状及体征相对来说加重,待血管痉挛解除后,脑缺血范围缩小,临床症状明显好转[5]。因此溶栓治疗在心源性脑梗死中十分必要。

    对于溶栓的时机,缺血半暗带组织是否可出现逆转,多取决于患者的发病时间及残存的脑血管血流量的大小,根据梗死发生的原因,在早期给予溶栓治疗能使血管再通,减少血管壁的损伤,降低再通后出血的发生率,有研究资料报道慢性房颤患者在行心脏手术前,突然出现右侧肢体偏瘫及语言障碍,在出现神经功能缺损后1.5h内给予尿激酶注射及在1h内给予尿激酶注射,有明显差异,在1h内注射尿激酶左侧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外侧裂血管的皮质出现再通率明显升高,因此早期注射尿激酶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6]。

    尿激酶是非选择性纤维蛋白溶解剂,使血栓及血浆内纤溶酶原能被激活,使其转化为纤溶酶,纤溶酶可以强烈地水解纤维蛋白,达到溶解血栓的目的,使血栓堵死的血管再恢复畅通。在溶栓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脑内出血,这可能为脑栓死时血管壁严重受损,在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此时给予灌注,灌注压升高,导致血液出现外渗,因此要严重掌握患者溶栓的适应症。

    总之,利用尿激酶治疗心源性脑梗死,能在治疗早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4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