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2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143300
复脉一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2例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日 易志宏 李莉 王萌嘉 张晓星 那超 王丽哲 陈波华 丁晓萍 赵国瑞 唐志东 马晔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 观察自拟复脉一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均接受糖尿病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应用自拟复脉一号,常规水煎服,共四周。对照组应用甲钴胺注射针,肌注,隔日一次,二周为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34.4%,有效率68.8%;对照组显效率28.1%,有效率65.5%,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改善MNCV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在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ABI和足背动脉血流量方面,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复脉一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满意。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复脉一号 甲钴胺(弥可保)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230-0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较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及致残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可高达47%以上[1],临床上对此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中医分为八个证型[2],虽然发病机制错综复杂,但痰浊淤血阻络为主要病机,以次为指导思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已取得一定效果[3],在此基础上,我们观察了豁痰通痹,活血化淤为主要功效的复方中药,复脉一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并与甲钴胺治疗作了对照,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历随机纳入复脉一号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病房观察30例,门诊观察2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74.6岁,平均病程11.7年;对照组病房观察29例,门诊观察3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74.3岁,平均病程11.4年。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年龄、病程无明显差异。

    1.2 诊断标准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均①符合2006年WHO 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②糖尿病5 年以上;③伴有肢体麻木、疼痛、感觉障碍,肌无力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④下肢肌电图异常或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1.3 排除标准 ①40岁以下的年龄、妊娠、肝功能异常;②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如增殖性视网膜炎、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消失);③有3次以上的糖尿病昏迷史;④其他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1年以内的心机梗死、心力衰竭、肝病、中风、严重精神病、慢性酒精中毒);⑤键反射活跃;⑥存在可能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的因素(如药物、铅、苯、汽油等有机溶剂,或其他毒物接触的职业因素);⑦过度肥胖者。

    1.4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且不属于排除标准者。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方法 治疗前详细记录患者病情,包括症状﹑体征及有关检测结果,确保记录的完善及病历选择的准确。疗程30天。满疗程的病历,在两天之内作完疗效评定。

    2.2 治疗方法 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如已接受某种糖尿病治疗方案,在原方案无明显失误的情况下,保持原方案,并随机加上下列治疗方案之一;若患者未接受任何治疗,则只随机予以下列治疗方案之一。治疗期间停用其它治疗神经病变药物以及改善循环药、抗氧化药等。治疗组:按科室自拟复脉一号(由天南星,白芥子,黄芪,地龙,牛膝,山萸肉,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组成)水煎服,每天二次,每次100毫升,早饭前晚饭后服用。对照组给予甲钴胺注射针,500微克,隔日一次,肌肉注射。

    3 治疗结果

    3.1.1 疗效标准 (一)临床疗效评定:(1)显效:①疼痛或(和)感觉障碍恢复至少2个度阶;②振动觉至少上升1度;③RSCV增加至少1SD。具备①、②或①、③者可定为综合疗效显效。(2)有效:①疼痛或(和)感觉障碍恢复至少1个度阶;②振动觉至少上升0.5度;③RSCV增加至少0.5SD。具备①、②或①、③者可定为综合疗效有效。(3)无效:达不到以上标准者。(二)踝/肱血压指数(ABI)⑴正常值为1.0~1.4;⑵1.0~0.9为轻度缺血;⑶0.8~0.5为中度缺血,可有跛行;⑷0.4~0.3为严重缺血,可有缺血性休息痛;⑸<0.3可能随时发生坏疽.(三)实验室观察指标:血液流变学使用LBY-NBA型血清洗或旋转血流变化(普利生集团生产)。

    3.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版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3.2 治疗结果

    3.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两组比较 △P>0.05, △△P<0.01, △△△P<0.001

    3.2.2 二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比较,见表2。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差值间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3.2.3 二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及其差值比较 ,见表3。

    3.2.4 二组ABI治疗前后比较,见表4。

    表4 二组ABI治疗前后比较x±s

    组内前后比较△△P<0.01,△P>0.05;组间治疗前后比较☆P<0.05。

    3.2.5 二组足背动脉血流量比较,见表5。

    表5 二组足背动脉血流量比较 (m/s. mm^2)x±s

    组内前后比较△△P<0.01,△P>0.05;组间治疗前后比较☆P<0.05。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这些因素包括代谢紊乱、循环障碍、维生素缺乏、神经生长因子的抗体识别错误、糖化血红蛋白的沉积,高胰岛素血症、应激、自由基的损伤及非胰岛素依赖性(NIDDM)患者提早衰老等[4]。其中代谢异常和循环障碍是目前较为公认的主要发病因素,已证明酶蛋白在高血糖状态下普遍发生非酶促糖化。醛糖还原酶(AR)是多元醇代谢路径中葡萄糖转化为山梨醇的催化酶。当血糖高于11mmol/L时,几乎所有的AR均被糖化[5]而活性升高,导致细胞内山梨醇及其进一步转化产物果糖堆积,从而影响肌醇的代谢,导致神经纤维髓鞘的松散与脱落,并降低Na+-K+-ATP酶的活力,扰乱了神经轴突膜内外Na+、K+的正常分布。膜内Na+的蓄积使轴突发生肿胀,并使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和感觉障碍。甲钴胺制剂,可促进结构蛋白轴索内输送和轴索再生,促进髓鞘形成,恢复神经键的传达延迟,其疗效较肯定。

    《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有“痹者,闭也”之说,痹证就是经络闭塞之证。DPN的麻木、疼痛等表现,就是经络阻滞的结果。因此,我们认为DPN可归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其病机在于因消渴病而导致痰浊淤血闭阻经络,本虚标实。本虚为阴虚兼内热,标实为瘀阻痰结、经络不通。治疗上首重豁痰通痹、活血化淤,兼以治本,养阴清热。复脉一号方中白芥子长于祛皮里膜外之痰,《本草纲目》谓其能治“麻木足气,筋骨腰节诸痛”,南星专走经络,善祛痰而止痉,专治手足顽麻,二者共为君药,使瘀化则痰邪易散,痰去则瘀血难生。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化淤,通经活络为臣,黄芪,山萸肉以益气养阴清热之药为佐使,气行血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9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