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2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143456
中晚期宫颈癌放化疗相关分子生物学指标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日 唐锟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中晚期宫颈癌放化疗相关分子生物学的三种指标,即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抗原)水平、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地(MVD)、细胞凋亡指数(AI),讲述了三者的相关概念以及与宫颈癌的关系等内容。

    【关键词】宫颈癌 放化疗 SCC抗原 MVD;AI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042-02

    1 引言

    宫颈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已列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首 ,对女性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也是居高不下,近几年来,增长熟读明显加快,在这些患病女性人群中,中晚期患者占有一定的比例。随着化疗药物在临床的广泛使用,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同步放化疗能提高中晚期宫颈癌的疗效,已成为当前改善宫颈癌疗效的一种重要方法。在临床的实践表明,中晚期宫颈癌放化疗治疗过程中,不同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相同,这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比较密切的生物学指标相关,包括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抗原)水平、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地(MVD)、细胞凋亡指数(AI)等。因此,了解这些影响放化疗疗效因素的调控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2 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

    2.1 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的基本概念

    SCC-Ag全称是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这是一种糖蛋白,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48000。这种特殊的细胞癌抗原是由Kato 等人于1977年从子宫颈的鳞状细胞中分离出来的。SCC-Ag主要存在于宫颈、子宫、头颈等鳞状上皮细胞的胞浆里面,特别是在一些高分化型的大细胞中,SCC-Ag的含量会更丰富。因为SCC-Ag对高、中分化型的宫颈鳞状癌比较敏感,而对低分化型的鳞癌和腺癌的敏感性稍微差些,且与肿瘤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因此SCC-Ag可以作为鳞状细胞癌的标记物。现在国内外的一些研究人员已经把检测到的SCC-Ag的水平作为肺癌、宫颈癌、食道癌等病症的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的辅助指标。大多数的研究表明,在治疗前,宫颈癌患者体内的SCC-Ag含量的升高与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暂时还没有发现与肿瘤的组织分化程度有什么样的关系。同时还表明了血清SCC-Ag的水平能够反映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可以作为评价肿瘤患者病情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

    2.2 SCC-Ag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通过研究检测500例宫颈患者放射治疗前后血清SCC-Ag的水平,可以探讨SCC-Ag与宫颈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研究人员把资料齐全的,年龄在29~76岁之间的50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试验的研究对象,并采用美国雅培公司的全自动快速粒子酶免疫分析检测仪进行检测。实验过程中的宫颈癌放射治疗方案请参阅文献[3] ,并采用统计学中的x2检验,其中P=0.05为检验水准。

    实验结果表明宫颈癌患者放射治疗前血清SCC-Ag的水平与正常的对照组相比,其值要高一些;经过一系列的放射治疗,血清SCC-Ag的水平明显要低于放射治疗之前的水平。

    SCC-Ag与宫颈肿瘤组织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比较低(p > 0.05),而与宫颈肿瘤组织学类型的关系是比较密切(见表1)。SCC-Ag水平与宫颈癌临床分期也有比较密切的关系(见表2)。

    表 1 SCC-Ag与宫颈癌病理特征的关系

    * Adenocarcinoma + Others vs. Squamous carcinoma

    表 2 SCC-Ag水平与宫颈癌临床分期的关系

    * Ⅰvs. Ⅱ;**Ⅱ vs. Ⅲ+ Ⅳ

    对于SCC-Ag与宫颈癌预后的关系,许多研究者认为对于治疗前患者的SCC-Ag值可以作为早期宫颈鳞癌的一个比较新而可靠的预后因素,同时他们还认为在治疗前随患者的SCC-Ag的升高,淋巴结阴性患者复发的可能性会比淋巴结阳性患者的高两倍。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清中SCC-Ag显著的变化; SCC-Ag水平的变化不仅可以反应疾病的转归,还可以作为一种判定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3 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指标与宫颈癌病理的关系

    微血管主要包括细静脉、细动脉、毛细血管。微血管密度指的是生物的组织如肌肉、皮肤等组织中单位密度的微血管的数量,通常的微循环研究中是把一定长度范围内或者是1平方毫米内所看到的血管数目称为血管密度。一般在组织标本中可以使用显微镜来计数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血管数目。

    研究人员已经通过多次实验检测了微血管密度(MVD)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他们的实验方法是采用免疫组化SP 法,研究对象是16 例宫颈癌患者、1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Ⅱ~Ⅲ级(CINⅡ~Ⅲ)患者 、10 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Ⅰ级(CINⅠ)患者以及10 例慢性宫颈炎患者,然后分别检测患者宫颈组织标本中 MVD 的表达。其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各组中MVD的计数

    注:*三组和对照组对比,P =0.000,P <0.05;**CINⅠ组与对照组对比P = 0.573,P > 0.05;#宫颈癌组和 CINⅡ~Ⅲ组对比,P =0.000,P <0.05。

    从表3中可以很明显得看出对照组、CINⅠ组、CINⅡ~Ⅲ组及宫颈癌组中的宫颈组织中的 MVD 水平是明显不同的,这也就表明了宫颈病变的程度强弱对MVD 的水平是有很大的影响,两者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另外,一些研究表明在癌组织中,微血管染色呈现棕褐色,此颜色清晰可变,保证了MVD计数的准确性。一般随着宫颈癌分化程度减低(恶性程度的增高)MVD也会显著增高。MVD可以反映宫颈癌的生物学行为,它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形态学基础,可以作为预测宫颈癌侵袭转移的重要指标。

    4 细胞凋亡指数(AI)与宫颈癌放射治疗的关系

    细胞凋亡指的是有核的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启动自身内部的机制发生的自然死亡的过程,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一种形式,同时还会用一种与有丝分裂相反的方式调节细胞群体的相对平衡。不仅能够在细胞发育、增值、分化、死亡等过程中起作用,而且在细胞信息传递、肿瘤消退及肿瘤发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关细胞凋亡的研究受到了学者们更多的关注。

    为了进一步研究宫颈癌中细胞凋亡指数与放射治疗临床效果之间的具体关系,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对35名宫颈癌患者在放疗前与放疗一周后,(放疗用肿瘤剂量(DT)900~1000cGy)取其标本,然后检测细胞凋亡指数与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用到的测量方法有原位DNA末端终止法和免疫组化法(IHCA)。实验过程中测量的数据如表4、表5、表6所示。表4给出了放疗前和放疗第1周后(DT量为900-l000cGy)AI变化;放疗前和放疗第1周后bcl-2 / bax 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关系见表5;表6给出了放疗前后细胞死亡指数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表4 放疗前BAI和放疗后诱导AI的变化(%,x±s、)

    表5 宫颈癌组织bcl-2、bax蛋白表达与AI关系(%,x±s、)

    表6 放疗前BAI与近期疗效的关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31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