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2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143185
小儿肝母细胞瘤的CT诊断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日 蒋光仲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 探讨肝母细胞瘤的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临床影像资料完整、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母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 肿瘤位于肝右叶8例,左叶3例,跨左右叶6例。CT平扫肿瘤均呈低、等混杂密度,巨大肿瘤内可见多发裂隙状及不规则形更低密度区,肿瘤内斑片状及点线状钙化8例。增强扫描动脉期13例肿瘤呈多个结节状或片状强化,密度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门脉期病灶呈低密度;4例肿瘤动脉期、门脉期均呈低密度;其中包膜强化7例,瘤内可见迂曲血管5例。结论 肝母细胞瘤的CT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患者年龄、AFP可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肝母细胞瘤 小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814.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326-02

    肝母细胞瘤是小儿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主要由胚胎性上皮组织或含有软骨、骨样和胚胎性间叶组织所构成。其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诊断有较大帮助。笔者收集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经CT检查并经活检、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母细胞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对肝母细胞瘤的CT表现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7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5例,年龄1个月到7岁,3岁以下14例,占82%左右,3-7岁3例。病程1-8月。17例均由病理证实为肝母细胞瘤,其中10例手术,7例穿刺病理证实。发现生长迅速的腹部包块15例,腹胀5例,腹痛、腹泻3例,纳差2例,体重不增3例。甲胎蛋白(AFP)升高14例,血清胆红素增高3例,血红细胞、血色素减低7例。

    1.2 扫描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双排螺旋CT扫描,层厚10mm,层距10mm,所有病例均行上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比剂使用欧乃派克(300mgl/ml)2ml/kg,静脉推注。不合作小儿检查前30min给予10%水合氯醛5-10mg/kg口服,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肝下缘。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数目及大小

    17例均为单发肿块,肿瘤位于肝右叶8例,左叶3例,跨左右叶生长6例。肿块最大径约9-21cm。

    2.2 CT征象

    平扫肿瘤均呈低、等混杂密度,边缘清晰或不清,巨大肿瘤内可见多发裂隙状及不规则形更低密度区(图1),8例肿瘤内见斑片状及点线状钙化(图2)。增强扫描动脉期13例肿瘤呈多个结节状或片状强化,密度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图3),门脉期病灶呈低密度;4例肿瘤动脉期、门脉期均呈低密度(图4);其中包膜强化7例,包膜完整或不完整;瘤内可见迂曲血管5例;肿瘤内更低密度区未见强化,边缘显示更清晰;门静脉、肝静脉、腔静脉、右肾等邻近结构、脏器可有不同程度受压、变形、移位(图4)。

    (图1) (图2)

    (图3) (图4)

    3 讨论

    3.1 临床与病理 肝母细胞瘤是原发于肝脏的恶性胚胎原性上皮组织的肿瘤,在儿童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中占50-60%,男女比例2-3:1,最常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1]。临床主要表现为生长迅速的腹部包块伴黄疸、腹痛、腹泻不适、体重不增、贫血等就诊。实验室检查常见甲胎蛋白(AFP)升高,本组中AFP升高14例,占82%,AFP是最有意义的生化检查指标,且与肿瘤消长平行,因此还可作为判断疗效和了解复发的指标。同时可有ALP、胆红素升高等肝功能损坏的表现。该病病因不清,与母亲职业性接触某些环境因素( 如石油产物、油漆、色素等)有关。镜检肝母细胞瘤多数为单发肿块,周边有或无包膜,质中,伴有出血和坏死时可呈五彩颜色。肿瘤部分区域可有钙化或骨化。邻近肝组织质软,无肝硬变改变。可分为上皮型及混合型。其中上皮型肝母细胞瘤根据瘤细胞分化程度由高到低分为胎儿型、胚胎型及间变型三种细胞类型。以胎儿型、混合型预后相对较好[2]。

    3.2 CT特点 肿瘤多为单个巨大混杂密度肿块,多见于肝右叶[3.4],本组病例肿瘤位于肝右叶8例,占47%;平扫边缘清楚或不清,肿瘤内可见多发裂隙状及不规则形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不强化,主要是由肿瘤内出血、坏死、部分为纤维疤痕所致。约半数病例肿瘤内可见散在或聚集状钙化灶,多呈点状、弧线状、圆形或大块状,本组8例,约占47%;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周围呈结节状、片状明显强化,密度高于周围正常肝脏,门脉期呈低密度,本组13例,约占76%;部分病例动、门脉期肿瘤强化均低于正常肝实质,本组4例,约占24%;可见假包膜强化,本组7例,约占41%,包膜完整或不完整;部分病例肿瘤内可见迂曲血管影,本组5例,约占29%。邻近结构及脏器可见受压、推移,血管内瘤栓极少见。

    多发结节型、弥漫型及囊性肝母细胞瘤均属罕见,CT表现缺乏特异性。

    3.3 鉴别诊断 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出现肝脏巨大肿瘤伴AFP升高,应首先考虑为肝母细胞瘤,但需与下例疾病鉴别。

    3.3.1 原发性肝癌 肝母细胞瘤的CT表现与肝癌十分相似,但肝癌肿块形态多不规则,边缘模糊,缺少包膜,瘤旁常见大小不等的子灶,肿瘤以外肝脏可有肝硬变等表现,钙化少见,年龄3岁以上多见。

    3.3.2 肝转移瘤 小儿主要与神经母细胞瘤肝转移鉴别,后者表现为大块结节融合灶侵占肝实质,含多种形态钙化与肝母细胞瘤相似。关键在于发现原发灶。另外,转移性肿瘤AFP不升高。

    3.3.3 肝横纹肌肉瘤 肿瘤边缘较清楚,可位于肝门区或左右肝内,呈不均匀低密度占位,出血坏死少见,罕有钙化,发病年龄约5~11岁。AFP阴性有助于鉴别。

    3.3.4 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 需与囊性肝母细胞瘤鉴别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0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