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2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143431
63例利用早期排便降低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日 姜云歆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 通过人为改变排便来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方法 通过对比法对我院收治的足月正常新生儿118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63例,对照组55例。对观察组使用开塞露按摩腹部等人为方法进行早期排便。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63例新生儿高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通过早期人为排便的方法对降低新生儿黄疸有较好的疗效,有效降低的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

    【关键词】早期排便 新生儿 黄疸

    中图分类号:R722.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064-01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1]。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或生后一周至数周内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2]。近年来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患儿有上升趋势,如何降低新生儿黄疸,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我院与2010年1月~2011年1月出生的63例足月正常新生儿通过早期排便干预降降低黄疸指数,减少病理性黄疸儿发生率,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产科出生的足月正常新生儿118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63例,对照组55例。本组所有新生儿病例产妇无内科合并症和产科并发症,并排除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头血肿、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溶血等影响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因素。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于新生儿出生处理完毕后2小时内,给予温开塞露稀释液5ml灌肠,用5ml注射器连接吸痰管端轻轻插入肛门2~3cm缓慢推入,操作时应在新儿安静时进行,(稀释液的配置方法为20ml的温开水+10ml的开塞露),捻住肛门1~2分钟,再以抚触的手法予以腹部按摩5min,以后在新生儿进食1小时候后开始腹部按摩,5min/次,5次/d,温开塞露稀释液5ml灌肠为2次/d,在腹部按摩后进行,直至完全胎粪排完后改为温开开塞露稀释液5ml灌肠1次/d,腹部按摩为5min/次,3次/d,腹部按摩时应室温调到28~30度,操作人员应心情舒畅,充满爱意,操作前剪短指甲,洗手,温暖双手,按摩前用喜多按摩油润滑双手,对照组则不进行排便干预。

    1.3 观察的项目。 观察并记录吃奶次数、首次排胎便的时间、开始排黄便的时间、每日排便次数、出生后4~6天血清总胆红素的浓度。

    2 结果

    2.1 2组新生吃奶次数、排便时间、血清总胆红素的比较,见表1

    表1显示,2组新生儿吃奶次数比较,第一天P>0.05,无统计学意义,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P<0.01,观察组新生儿开始及排完胎便的时间均早于对照组,2组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值比较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观察组的高胆红素血症4例,而对照组的高胆红素血症11例,观察组的高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临床症状,产生黄疸是因为血液里的胆红素增高,皮肤、眼白等处就会发黄。其引起体内胆红素升高的原因如下:

    3.1.1 红细胞破坏太多太快。体内的胆红素约80%是由衰老的红细胞被破坏而形成的。如果红细胞破坏太多太快,胆红素激增,就会引起黄疸。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就属于这一类,新生儿生后24小时内就出现黄疸,而且进展很快,皮肤呈现金黄色。当血液中的胆红素超过20mg/%时,胆红素就可能进入脑细胞,干扰脑细胞的正常活动和功能,引起核黄疸,威胁新生儿的生命。

    3.1.2 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发生障碍。由于肝细胞发炎或肝细胞内缺少一种酶,或这种酶活力低,就不能很好排泄胆红素,如患新生儿肝炎或败血症等。出生一周内的新生儿产生生理性黄疸,就是因肝脏酶活力低下这个原因。有的婴儿吃了母乳也会引起这种类型的黄疸,因为母乳内含有一种具脂肪成分的孕酮物质。婴儿哺乳后,这种脂肪成分很快被脂肪酶分解,释放出游离脂肪酸,它可以增加小肠对胆红素的吸收而导致黄疸,但婴儿是健康的。以上情况都称为肝细胞性黄疸。

    3.1.3 由于胆管阻塞,胆红素不能排泄到小肠,使胆汁淤积在肝细胞或胆道内而引起黄疸。我们称它为阻塞性黄疸,如新生儿胆道闭锁、胆汁粘稠等。

    3.2 早期排便可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新生儿黄疸的发生与新生儿时期红素代谢有关,血液中衰老的红细胞被破坏,吞噬所分解出的血红素转变成胆红素,新生儿红细胞衰老的速度是成人2倍[3],因而新生儿血液中胆红素高,肝脏功能不成熟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能力差[4],肠腔内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PH值偏碱性情况下可迅速分解结合胆红素,转变为脂溶性,迅速被肠道吸收,一部分随胎便排出。新生儿胎便内约含胆红素80~100mg,如果胎便排出延迟,增加胆红素的肝肠循环,使胆红素重吸收增加[3],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脑屏障不完善,严重者就有核黄疸的危险。

    3.3 灌肠能增加肠蠕动。新生儿首次排便的时间和大便变黄时间提前,可减轻新生儿黄疸程,胎便排出时间和变黄时间延长是引起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后3~4天血清胆红素超出正常生理性黄疸范围的因素之一。正常新生儿一般在出生后10~12h内初次排胎粪,3天左右排黄便,从表1由于温开塞露稀释液灌肠在新生儿出生后2h内开始,观察组排便时间明显提前,主要是灌肠液对直肠壁感受器的刺激产生排便反射,增加肠蠕动,加速粪便的排泄,从而干扰胆红素的肝肠循环,减少胆红素在肠道的重吸收,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水平,以达到减轻黄胆的程度,降低高胆红素的发生率,有效的防止核黄疸的发生。

    3.4 腹部按摩可增进食欲,利于胆红素的排泄 。可刺激皮肤的触觉感受器,通过神经冲动传导产生生理性反射,增加胃肠激素的分泌,也可促进迷走神经的活动,从而产生更多的激素,如胃泌素,胰岛素等[5],这能够降低血糖,增加新生儿食欲,喂养产频率也随之增加,有利于新生儿体质生长。同时能过吸吮-结肠反射,间接增加肠内蠕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5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