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2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143418
腰-硬联合麻醉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日 周庆 王灵君 唐小平 陈毅飞
第1页

    参见附件。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074-02

    子宫肌瘤为妇科多发病,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子宫切除术。腰-硬联合麻醉兼具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优点。本文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在子宫切除术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ASAI~II级的择期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120例,年龄31~62岁,体重46~78kg,无精神神经系统疾患、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局麻药过敏史,穿刺部位无破损及感染灶。随机均分为单管硬膜外麻醉组(I组)和腰-硬联合麻醉组(II组)两组,各60例。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准备和术前用药相同,入室后监测BP、SpO2、HR、ECG。开放外周静脉,快速静滴复方乳酸钠500ml。I组于L2~3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并头向置管3~4cm,妥善固定导管后注入试验量2%利多卡因5ml,观察5min无全脊麻征象后,注入0.625%盐酸罗哌卡因10~12ml,按手术需要及患者情况每隔60~90min追加5ml。II组于L2~3椎间隙行腰-硬联合穿刺,在蛛网膜下腔缓慢注入局麻药(0.75%布比卡因2ml+10%葡萄糖1ml混合液3ml,根据患者情况注入2.5~3.0ml,时间15~20s),于硬膜外腔头向置管3~4cm并妥善固定,调节麻醉阻滞平面到T6~T7。手术开始后根据麻醉平面消退情况,约1.5~2h追加0.625%盐酸罗哌卡因10~12ml。

    1.3 观察指标 术中连续观察BP、HR、SpO2及患者不良反应。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10、15min SBP、DBP、HR和牵拉反应的发生率。血压下降低于基础血压30mmHg或低于80/60mmHg,静注麻黄碱10mg;术中出现牵拉反应,则静滴芬太尼0.1mg。麻醉效果:优,患者无不适,肌肉松驰,手术顺利完成;良,有牵拉反应,需加辅助用药完成手术;差,有牵拉反应,腹肌紧张,需改全麻完成手术。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牵拉反应发生率、麻醉效果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与麻醉前相比,II组患者麻醉后5minSBP、DBP、明显降低(p<0.01),其中8例需要麻黄碱升高SBP、DBP,麻醉后15minSBP、DBP逐渐恢复到麻醉前水平,HR组内、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1)。I组患者术中37例(61%)出现牵拉反应,明显高于II组的2例(3%)(p<0.01);麻醉效果占优的例数II组与I组相比有明显优点(p<0.01) (表2)。II组有12例患者根据手术需要于硬膜外腔追加了0.625%盐酸罗哌卡因10~12ml,麻醉上平面仍维持在T6~T7。I组有5例改全麻后完成手术。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均未发生头痛、腰痛等并发症。

    表1 两组患者麻醉前后SBP、DBP、HR变化(x±s)

    注:与麻醉前比较,△ p<0.01;与I组比较,★p<0.01

    表2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例(%)〕

    注:与I组比较,★p<0.01

    3 讨论

    子宫切除手术因需要对盆腔深部进行操作,要求镇痛完善,肌肉松驰,骶神经阻滞完善。硬膜外麻醉虽具有并发症少,用药量可控性好,便于术后镇痛等优点,但阻滞不全或麻醉失败发生率高[1],尤其是骶神经阻滞不完善,对于肥胖、子宫肌瘤较大、子宫颈部肌瘤的患者的盆腔操作给手术者带来一定的困难[2] ,本文I组高达8%改行全麻后方能完成手术。既往子宫切除术常采用双管连续硬膜外麻醉,但操作烦琐,且易镇痛不全[3]。单管硬膜外麻醉的阻滞平面大多在T8~L4之间,因无法完全阻滞骶神经丛,常出现比较明显的内脏牵拉反应,本文I组牵拉反应发生率高达61%。而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时,其上平面可达T6~T7,能使骶神经阻滞完全,内脏牵拉反应得到有效控制。单纯腰麻虽然镇痛肌松都满意,但麻醉时间可控性差,不利于术后镇痛,术后头痛发生率高,再由于手术时间的不确定性,子宫切除术患者一般不单独采用腰麻。本文II组有12例患者术中经硬膜外腔追加了药物,其麻醉上平面能与单纯腰麻时一致,此时腰麻的作用仍足以阻滞骶神经,从而可减轻术中牵拉反应,保证满意的麻醉效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9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