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2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192774
2006~2010年临床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变迁(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日 尤玉红 吴晓岩 佟中山 姜月红
第1页

    参见附件(2491KB,2页)。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 x2检验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006~2010年我院共分离出16385株病原菌,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697株,占10.36%。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离自ICU、呼吸科、神经外科和普通外科患者,并主要分离自痰液和咽拭子,见表1~2,1697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见表3。

    表1 2006~2010年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年分离构成比统计表

    表2 1697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科室分布及不同标本构成比(%)

    经统计分析,2006~2010年铜绿假单胞菌占临床分离菌株构成比基本稳定,保持在10%左右,差异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我院分离的1697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7种临床常用抗生素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2006~2010年铜绿假单胞菌对AK、KZ、FEP、LEV、CIP、CN、IPM、MEM、AMC、ATM和SCF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具有显著性变化(P<0.01)。2010年与2009年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分析比较,铜绿假单胞菌对IPM、MEM、SXT和SCF的耐药率显著提高(P<0.01) ,而对AK、LEV、CN、和CIP的耐药率呈显著降低 (P<0.01)。总体来看,目前铜绿假单胞菌对AK耐药率较低(R<20%),对TZP、CIP、LEV、CN、IPM和MEM耐药率介于20%~40%,对FEP、SCF和ATM耐药率介于40%~60%,而对AMP、KZ、SXT、CXM、TE、CTX和AMC耐药率都很高(R>85%)。

    3 讨论

    近年来,非发酵菌在临床分离中呈增加趋势,铜绿假单胞菌仍然是医院感染重要条件致病菌,随着临床中大量抗菌药物的应用,铜绿假单胞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奎诺酮类,氨基糖甙类,内酰胺/ 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耐药率都有不同程度增加,并且呈现多重耐药现象,铜绿假单胞菌染色体基因突变,外膜孔蛋白改变,药物主动外排系统和产生灭活酶等都导致了其耐药性的产生[2],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的细胞膜能产生富有粘附性的由糖蛋白构成的生物被膜,它可阻止和抑制白细胞、巨噬细胞、抗体及抗菌药物泵人生物被膜中杀灭病原菌,导致病原菌耐药性增强,并且是病原菌检测阳性经久不愈的原因之一[3,4]。

    2010年我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AK、LEV、CN、和CIP的耐药率呈显著降低 (P<0.01),咎其原因,应该是其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限制了在临床的使用,以及与医院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分不开的,交替使用抗菌药物可能会缓解细菌的耐药性[5],使其敏感性增加,严格要求临床一线合理使用抗生素至关重要,不断增强医务工作者医院感染意识,增加消毒干预措施并联合医院感染科与检验科加强医院感染监测,降低多重耐药菌株流行。

    综上所述,临床分离的病原菌构成和耐药谱不断发生变化,铜绿假单胞菌仍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而且在不同地区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医师应掌握该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多重耐药株的流行,保护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敏感性,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参考文献

    [1]张家云.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现状及耐药性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6):1232-1233.

    [2]胡琴,陆学东,陈群.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49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