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2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193658
药物不良相互作用的临床调查探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日 黄树金
第1页

    参见附件(2609KB,2页)。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药物不良相互作用的发生原因及相关对策,同时对患者在预防、诊断、治疗过程中进行健康用药指导。并总结临床意义。

    方法 以我个人对临床药物不良相互作用开展调查,抽取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产生药物不良相互作用的医院门诊患者182例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药物间发生作用的各种原因及医院采取的对策,并予8周后进行结果随访。结果 调查中,医院通过分析原因、制订相应对策,改进措施、加大患者用药监管,182例患者用药安全均得到控制。结论 制定和实施规范合理的用药干预机制能极大降低药物不良相互作用发生率,改善医患关系,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药物 不良作用 临床调查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343-02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是一种特殊商品,以人为使用对象,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而不由患者选择决定。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导致药物不良相互作用的发生,这不但影响到患者健康,同时患者病情的治疗及医疗的准确性都受到影响。西药至少含有一种成分,复合制剂则是两种以上,中成药都是由多味药材提取而成,加上药物的赋形剂和添加剂成分,难免发生相互作用。研究表明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率为2.2%-70.3%。随着用药品种的增多,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会增加。如何使患者用药安全得到保障,最大化的减少药物不良相互作用发生是当前临床医师药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个人针对此现象,为了降低药物不良相互作用发生率,使人民健康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对此开展了一项跟踪临床调查,下面就此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个人对临床药物不良相互作用开展调查,抽取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产生药物不良相互作用的医院门诊患者182例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117例,女性65例。年龄32至80岁,平均56岁。60岁以上老人98例。呼吸系统68例,心血管系统疾病56例,内分泌系统43例,其它15例。

    1.2 定义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tion)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应用时所发生的药效变化。即产生协同(增效)、相加(增加)、拮抗(减效)作用。不合理的药物相互作用可导致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还可能发生一些异常反应,干扰治疗,加重病情。

    1.3 调查方法 采用我们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计的药物不良相互作用情况调查表对观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门诊的简单调查卷进行统计分析。该表分为2部分。第1部分“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疾病回顾等项目;第2部分为药物发生不良相互作用情况分析,包括不良相互作用临床表现、原因调查、服药内容、患者门诊处方调查等。

    1.4 用药干预

    1.4.1 建立医院内部各药房及各科室间协调机制,走程序化、规范化的操作步骤,建立门诊与住院诊疗、药品供应系统的协调机制。

    1.4.2 加强医生、药师与患者的沟通,诊疗前进行药品常识及使用宣教说明。详细询问病史和药物过敏史,根据诊断和具体情况合理选用药品,并告之患者适宜的给药途径。[1]

    1.4.3 常态化实行门诊处方调查和翻阅,发现配合不妥当的立即纠正并开展药品知识培训。

    1.4.4 药师应严格审核处方,仔细询问,进行复核。

    1.4.5 实行首诊负责制 对于患者因缺乏医学知识的疑问要求医生进行诊疗用药解释;同时在诊疗开具处方时,对用药服法,相关药物使用禁忌告知。

    1.5 个人建议 除上述医院采取的措施外,我们通过临床调查与分析,认为还可制定奖惩制度,建立一整套医师药师评测体系,与绩效挂钩,对于确为医师原因的用药安全问题应由医师承担经济责任,若由药师解释及审方原因造成则由药师或发药人员承担。对于无过错的医务人员给予奖励。

    2 结果

    表1 182例药物不良相互作用的临床调查

    *P<0.05

    2.1 通过分析原因、制订相应对策,改进措施、加大患者用药监管,8周后进行随访,182例患者用药安全均得到控制。

    3 讨论

    药物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药物动力学的影响,包括血浆蛋白结合的竞争、对吸收过程的影响、对肾脏排泄的影响、对生物转化的影响。其二是对药效的影响,包括药物的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等。

    临床工作中,药物不良相互作用很难发现和应对,其原因首先是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是个复杂的过程,许多药物之间和药物与其他成分之间在体内的相互作用尚不完全清楚。药品涵盖的范围很广,其中疫苗是比较特殊的药品。疫苗虽经灭活或减毒处理,但毕竟是一种蛋白或具抗原性的其他物质,对人体仍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疫苗的基本成分包括抗原、佐剂、防腐剂、稳定剂、灭活剂及其他活性成分。其与其它药品的相互作用更不好掌控。此外,患者自行购药及使用药品的数量得不到有效跟踪监控与易发生不良作用。

    由上表统计得出,药物不良相互作用发生的原因很多,有患者自身的原因,也有诊疗人员的因素,更有用药管理体制的因素。药物不良相互作用会造成药物治疗作用减弱,导致治疗失败,也会使毒副作用增加或治疗作用过度增强而危害机体。呋塞米和头抱菌素合用时毒性增强、异烟脐与利福平合用产生的肝毒性、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和头孢类联用产生拮抗作用、利巴韦林广泛使用是增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耐药性、维生素C 与氨茶碱合用,异博定与乙胺碘肤酮合用等等这些均属临床常见的不合理配伍。

    本组老年人患者居多,老年人年龄增加,各脏器功能减退,使药物力学受到影响,代谢和药物排泄减慢,血药浓度偏高,加上缺乏用药安全知识,药物不良相互作用发生率也随之升高。由于基础疾病较多,用药率较高,因而中药与西药,中药与中药间易产生用药重叠、配伍不当。资料表明应用6~10种药物的病人其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7%。因此,主张老年人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用药,一般合用药物以<3~4种为宜[2]。医生在用药问题中应以科学与伦理为基础,按最优化原则慎重选择。既要看到近期效果,也要注意远期不良影响。

    调查实践中,我们特别注意到中药注射剂的合并用药。现代中药研究证实,中药注射剂多为成分复杂的混合物,内含苷类、黄酮类、生物碱类及未除尽的蛋白质等物质,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易引起药液微粒数增加、pH值改变、色泽加深、发生沉淀等变化,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合并用药前必须全面掌握这些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情况。

    由表1数据结果可看出在实施用药干预后干预后效果明显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0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