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2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193662
我院18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日 李广辉
第1页

    参见附件(2394KB,2页)。

     【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分析方法,对我院2009年1-4月上报的182份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占90.66%);抗感染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占64.29%,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居首位,其次为喹诺酮类),其次为中药引发的ADR(占13.19%);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神经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损害。结论 应强化ADR监测意识,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 抗感染药 报告分析

    中图分类号:R994.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347-02

    随着药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药的不断开发,临床用药品种日益增加,因此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也在急剧增加和变化。人们对药品安全意识的提高,药品不良反应对机体的损害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开展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一方面可以保障用药安全,尽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合理用药,安全用药,从而提高临床用药水平。现对我院2009年1-4月份发生的182例ADR进行统计与分析,旨在发现和研究其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今后更科学,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根据我院2009年1-4月份ADR报告表,分别对发生ADR人群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涉及的器官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频数分析。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ADR)的年龄分布

    182例ADR报告患者中,男性72例(占39.6%),女性110(占60.4%),患者年龄最小者8个月,最大者88岁,年龄分布详见表1。有以往药物过敏者为12例(占6.59%)。

    表1 患者年龄分布

    2.2 不良反应(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引起ADR最多的给药方式是静脉点滴,有164例(占90.11%)。给药途径分布详见表2。

    表2 给药途径分布

    2.3 不良反应(ADR)的 药品种类分布

    在上报的182例ADR中,共涉及药品91种,其中,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有117例(占64.29%),其次是中药引发的ADR,有24例(占13.19%)。其它详见表3。

    表3 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2.4 不良反应(ADR)的各类抗感染药分布

    抗菌药物引发ADR共计117例,头孢菌素类引起ADR最多,共73例(占62.39%),其它详见表4。

    表4 ADR的抗菌药物及构成比

    2.5 不良反应(ADR)所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在182例ADR报告表中,涉及最多的系统是皮肤及附件,临床表现为:皮疹、斑丘疹、瘙痒等,其次为神经系统,详见表5。

    表5 ADR涉及的系统及临床表现

    3 讨论

    在这次分析的182例ADR报告表中,女性110例,男性72例,男女比例为1:1.53;>60岁的老年患者有42例(占23.1%)。老年患者身体的各器官/系统开始衰竭,对药物剂量的个体差异大,药物阈值变窄,易发生药物蓄积,从而导致ADR的发生。随着社会进入老龄化,以后要加强老年患者的ADR监测。由表1可见,20岁-40岁区间是ADR的高发年龄段,这可能与年轻人的生活无规律,工作压力大,精神过度紧张而导致身体素质差,免疫力低有关。

    由表2可见,182例ADR报告中,静脉给药方式发生ADR165例(占90.66%),它是ADR发生的主要途径,这虽与静脉给药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有关,同时静脉给药方式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作用更加直接、迅速。且注射液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都可能引发ADR的发生[1]。除了药物的内因,操作中药物的配伍不当,药液浓度过高、配置时间放置过长、滴速过快、光照都可能引发ADR。因此,在保证药物疗效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选用口服给药方式,只有在急救、口服给药困难、口服无效的情况下才采取静脉注射的给药方式。目前,WHO已将注射剂人均用药次数作为评价合理用药的重要标准之一 [2]。

    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有37例(占64.29%),与既往报道基本一致[3]。这与抗感染药物种类多、临床应用广泛、使用频率高有关,且与不合理用药也有密切关系。通过表3可见,中药引起的ADR有24例(占13.19%),其中中药注射剂有19例(占10.44%)。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及制药工业的迅猛发展,中成药新制剂新剂型不断创新,特别是中成药注射品种,中药注射剂组分复杂,有效成份无效成份分不清楚,制备工艺复杂,纯度不高,流程长,在生产过程中可因生产条件控制不严引起或产生发生不良反应的成份,从而引起中药注射液ADR发生逐年增加,因此必须加强对中药ADR的监测和研究。

    由表4可见,在所有抗感染药物中,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起的ADR有72例(占61.54%),应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引发的ADR有25例(占21.37%),可以看出,头孢菌素引发的ADR远远高于喹诺酮类引发的ADR,这与我院严格控制喹诺酮类抗生素使用适应症有很大的关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起的ADR,多数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其中个别病例通过减慢滴速而减轻了症状,因此建议医生在用药时,需注意药物的浓度及滴速,以减少ADR的发生。

    由表5可见,药品的不良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ADR构成比的65.93%其次分别为神经系统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和消化系统反应,4项共计155例次,这与临床易于发现和诊断有关,尽管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但是病情较轻,一般予以停药或者给予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症状即消失。

    4 结论

    药物过敏一般与化学药物结构和用药者的体质有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39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