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2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193355
小切口微创治疗小儿隐睾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日 欧玄
第1页

    参见附件(1350KB,1页)。

     【摘要】目的 探讨小切口微创治疗小儿隐睾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7年7月~2011年2月收治的30例隐睾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组患儿采用小切口微创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切口大小及手术成功率。结果 治疗组患儿住院时间短,切口小与对照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小儿隐睾能达到传统手术的治疗目的,同时具有术后恢复快、切口小、创伤小等优点,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小儿隐睾 小切口微创手术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092-01

    隐睾症是指阴囊内无睾丸,睾丸未能按照正常的发育过程,从腰部腹膜后下降到阴囊内,是常见的先天性睾丸位置异常性疾病,除阴囊内空虚和隐睾恶变或者腹股沟管出现肿块,可无任何其他不适[1],手术是治疗隐睾的主要手段,微创技术是近年来外科发展的新趋势,我们根据小儿腹股沟的解剖特点和手术中的观察,我院采用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小儿隐睾,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7月~2011年2月收治的30例隐睾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治疗组年龄在1~13岁之间,平均(5.3±1.2)岁,腹腔型隐睾3例,低位型隐睾12例,左侧5例,右侧9例,双侧1例;对照组年龄在1~11岁之间,平均(5.5±1.3)岁,腹腔型隐睾4例,低位型隐睾11例,左侧6例,右侧7例,双侧2例。两组患儿在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患儿入院后行常规检查,麻醉成功后,平卧位患侧抬高,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的手术方法,取腹股沟斜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剪开腹外斜肌腱膜,暴露腹股沟管,切开腹股沟管,找到睾丸,游离出睾丸,完成手术。治疗组患儿采用小切口改良手术,取腹股沟上腹横纹横切口2cm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达腹外斜肌腱膜,在腱膜处横切一小口,暴露下方腹内斜肌,进入腹股沟,看精索组织,通过精索找到睾丸,将睾丸与精索完全剥离,在保证血运的情况下切除多余的鞘膜组织,向内环有力精索,使之能无张力进入阴囊,阴囊外小切口将皮肤与肉膜外分离形成睾丸床,切口引入血管钳[2],穿过肉膜、外环口,将游离好的睾丸引入阴囊,手术中保证精索不扭曲,血运良好,缝合阴囊、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组织。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切口大小及手术成功率。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和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住院天数、手术切口、手术成功率比较见表1

    治疗组患儿住院时间短,切口小与对照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隐睾是小儿泌尿外科的较常见疾病,新生儿发病率为4%,睾丸活检证明,曲细精管直径随年龄增大而逐渐缩小,在2~3岁时进行性退化,在1岁内属于正常,2岁前手术可以保护生殖能力,因此小儿隐睾的治疗要早期进行[3],睾丸下降的关键是将睾丸和精索广泛游离无张力进入阴囊。传统的手术方法是运用与腹股沟平行的斜切口,并需要打开腹股沟管游离睾丸和精索血管。小切口微创手术切口小,与腹横纹肌相重叠无张力[4],切口小可以仅作皮下缝合,切口对合好,没有瘢痕,切开皮肤后,仅在组织间隙分离,不用对腱膜切开,对组织的损伤轻,可以达到微创手术的目的,该手术切口位置较高,容易分离精索,特别适用于5岁以下的患儿,经过小切口进入腹股沟管,在腹股沟管内游离精索[5],在轻度扩张腹股沟管后可以将精索内隐睾拉到切口外,在外进行细致分离,对睾丸的血运影响小,患儿在术后可以早期下床活动。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小儿隐睾能达到传统手术的治疗目的,同时具有术后恢复快、切口小、创伤小等优点,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国强,蔡志康,蒋跃庆,等.隐睾手术若干问题探讨[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7,18(10):627~629.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50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