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0年第3期
编号:12041896
难愈性创面的发生机制和修复(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1日 《中国健康月刊·A版》 2010年第3期
     关键词 难愈性创伤;发生机制

    临床上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创面长期不愈而形成难愈性创面,在治疗上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对于难愈性创面的定义及其发生机制,也没有统一的观点;难愈性创面的修复方法也不尽相同。本文综合近些年对难愈性创面的发生机制和修复的各种观点综述如下:

    一、难愈性创面的概念与发生的可能机制

    难愈性创面指损伤且并发有抑制创面愈合的疾病或合并有严重病变,使创面愈合困难并造成严重后果。如大面积深度烧伤、严重皮肤软组织撕脱伤、糖尿病性溃疡、放射性溃疡、骨外露、褥疮等。这些疾患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也是临床治疗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创面难愈可能的机理近来研究很多,也很复杂,尚未明了。

    创面愈合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是炎症细胞、修复细胞、细胞外基质及细胞因子等多因素共同参与并以高度协调、相互调控方式进行的复杂机制,任何一个环节的协调不良或功能障碍均可导致创面愈合“失控”,在临床上表现为创面愈合延迟或瘢痕过度增生。有关创面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的愈合过程与生物学机制目前在细胞、分子以及基因水平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而对“失控”创面愈合的发生机制则了解不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表明,东西方以及发展与发达国家在修复“失控”创面的表现和“失控”创面发生率上存在显著差异。就慢性的体表溃疡而言,发展中国家主要为创伤和创伤合并溃疡,其高发人群为18~59岁的劳动人群。而在发达国家慢性体表溃疡的原因则为代谢与老年性疾病,如糖尿病等诱发的创面为主,高发人群为老年女性。结果提示社会发展力水平以及生活环境对创伤修复的结局有重要影响[1] [2]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24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