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0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015978
双黄连冻干粉剂治疗咽结合膜热临床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1日
第1页

    参见附件(2506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双黄连冻干粉剂治疗咽结合膜热的疗效方法 将102例咽结合膜热病患儿分为治疗组52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予以双黄连冻干粉剂治疗静脉滴注,60mg/kg/d ,日1次, 疗程5±2天。对照组用病毒唑治疗用法:静脉滴注,10mg–15mg/kg/d ,日1次,疗程7±2天。结果观察组52例,显效40例,有效12例。患儿大部分病情都在3±1天即明显好转,总疗程是5±2天,总显效率76%。对照组50例,显效28例,有效22例,病情都在5±1天后明显好转,疗程7±2天。总显效率56%。观察组在整个疗程中,症状改善较对照组快,病程明显缩短。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双黄连冻干粉剂治疗咽结合膜热能退热快,症状缓解快,明显缩短疗程,疗效确切。双黄连冻干粉剂抗感染、抗炎、退热疗效很好。

    [关健词]双黄连冻干粉剂;咽结合膜热

    [中图分类号] R76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咽结合膜热是以发热、咽炎、结膜炎为特征,病原体为腺病毒3、7型。好发于春夏季,散发或发生于小流行。临床表现为高热、眼部刺痛、咽部充血,可见白色点状分泌物,周边无红晕,易于剥离, 一侧或两侧眼结合膜炎,可伴球结合膜出血。颈部、耳后淋巴结增大,病程1-2周。婴幼儿免疫力低,极易感染咽结合膜热疾病,是儿科常见病。笔者对2009年1月份至2010年6月咽结合膜热病的患儿102例,进行分组对照治疗。结果令人满意。现报导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儿为2009年1月份至2010年6月份的我院儿科门诊及住院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及对照组50例。治疗组10月﹣2岁22例,2–4岁23例。4-6岁7例。对照组9月–2岁18例,2–4岁25例。4-6岁7例。所有的患儿的平均年龄是3岁。两组在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发病年龄、有无继发病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所有选择的咽结合膜热疾病的患儿的诊断标准均符合2004年1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学〉〉[1] 的诊断标准。

    1.3纳入标准(1)患儿都有发热、咽炎、结膜炎,烦躁不安。(2)临床表现为高热、眼部刺痛、咽部充血,可见白色点状分泌物,周边无红晕,易于剥离, 有一侧或两侧眼结合膜炎,可伴球结合膜出血。颈部、耳后淋巴结增大。(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例偏高。

    1.4 排除标准:合并有心脑疾病的或重大脏器疾病的患儿。双黄连冻干粉剂过敏者,属于过敏体质者。

    2治疗方法

    观察组及对照组都使用抗生素预防细菌感染,必要的对症处理、支持治疗以及相同的护理工作。对照组予以病毒唑针(每支0.1g﹚抗病毒,用法:静脉滴注,10mg–15mg/kg/d ,日1次。总疗程5-7天。观察组使用双黄连冻干粉剂(哈药集团中药二厂生产,每支600mg),静脉滴注,60mg/kg/d ,日1次。总疗程5-7天。

    3 疗效标准及结果

    3.1疗效标准 显效:在2天内体温基本恢复正常,眼部刺痛、咽部充血症状消失,颈部、耳后淋巴结无肿痛。实验检查:咽部已未见白色点状分泌物,球结合膜出血已消失。血常规正常。有效:3-4天内体温基本恢复正常,眼部刺痛减轻,球结合膜充血减轻,咽部充血消退,颈部、耳后淋巴结肿痛好转。无效:用药7天症状无好转,仍然高热、眼部刺痛、咽部充血,咽部白色点状分泌物未消退,球结合膜充血或出血。颈部、耳后淋巴结仍肿痛。发热、眼部刺痛为患儿的最明显的症状,所以疗效标准仍以此为主要标准。

    3.2 所有的资料用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总显效率比较用X2检验。

    3.3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观察组51例,显效40例,有效11例,无效0例。患儿大部分病情都在3±1天明显好转,总疗程是5±2天。总显效率78%。对照组51例,显效28例,有效23例,无效0例,病情都在5±1天后好转,疗程7±2天。总显效率54%。观察组在整个疗程中,症状改善较对照组快,病程明显缩短。两组对比疗效有明显的差异(p<0.05)。

    3.4 不良反应两组病例均无不良反应。

    4讨论

    婴幼儿尚未建立完善的免疫功能系统,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都不成熟,免疫力低下,故抗感染能力低下,易于发生呼吸道的感染。咽结合膜热为上呼吸道感染的特殊类型之一。病原体为腺病毒3、7型,是一种无外壳的双链DNA病毒。双黄连注射剂是由银花、连翘、黄芩等中药制成的药物注射剂。主要成分是绿原酸、连翘苷、黄芩苷,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菌、明显的解热抗炎作用,此外还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其对腺病毒、合胞病毒、流感病毒、水痘及带状疱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此外双黄连注射剂通过磷酸二酯酶的活性被抑制,减少细胞内环核苷酸水解,增加环核苷酸含量,影响其生物活性,调节机体细胞生理功能活动,增加了感染后机体细胞修复过程,从而加强了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2]。双黄连是通过抑制病毒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多方面发挥其作用的,尤其是提高免疫功能低下机体的免疫功能目前被许多临床医学及实验室证实[3]。双黄连注射剂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咽结合膜热的婴幼儿是一个很好的双重选择。利巴韦林是一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脱氢酶增强剂,能进入被病毒感染的后,被腺苷激酶磷酸化,形成利巴韦林单磷酸,干扰肌酸脱氢酶活性,影响鸟苷酸合成,从而阻断DNA病毒复制,利巴韦林二磷酸亦可抑制病毒DNA 聚合酶活性,起抗病毒作用[4]。但利巴韦林对病毒腺苷激酶有依赖性,且易产生耐药性。近年来临床发现病毒对利巴韦林的耐药性逐年增加,临床疗效受一定限制。病毒的变异性耐药性太快,但从对中药的有机成分的复杂性和适应性上分析,临床上观察目前的病毒对中药的耐药性还是较少的。

    双黄连注射剂用药时注意其浓度、速度、配伍及用药对象。我科用药一般浓度是0.6%,速度是5mk/kg/h,预防浓度过高而出现输液滴注处疼痛或输液反应。现用现配液,不提倡过早加药配液。单独用药,不和其他药物配伍静脉滴注(用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液为溶剂),谨防出现不可预测的药物反应而引起患儿病变加剧。有过敏体质的患儿或直系亲属有双黄连过敏的患儿慎用。总之,双黄连冻干粉剂独特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抗炎抗变态反应和解热作用不仅对咽结合膜热有很好的作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0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