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0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015969
老年人习惯性便秘的中医辨证护理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1日
第1页

    参见附件(2688KB,2页)。

     [摘要]目的在社会老龄化日益加大的今天,解决护理好老年人习惯性便秘有利于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方法随机将110例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辨证施护组,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52例,痊愈40例,好转9例,无效3例。辨证施护组58例,痊愈53例,好转5例,无效0例。两组比较治愈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用中医中药和中医辨证护理方法对老年人习惯性便秘有效,疗效确切,远期疗效好。

    [关键词]老年人; 习惯性便秘; 中医辨证护理

    [中图分类号] R24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1-173-01

    祖国医学认为便秘是气阴不足,或燥热内结,腑气不畅所致,以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大便干结难解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常指习惯性便秘。我科近年来对老年人习惯性便秘采用中医中药及辨证施护的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病例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辨证施护组58例,其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61~75岁。平均年龄68岁。对照护理组52例,其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60~76岁,平均年龄65岁。按中医的辨证分型:热秘型37例,气秘型30例,虚秘型22例,冷秘型21例。

    1.2 方法:两组病人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辨证施护组以中医辨证治疗为主。其护理根据其辨证分型的不同,采用相应的辨证施护的方法。

    1.2.1 热秘: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口干口臭,舌红苔黄,脉细数。宜清热润肠,用麻子仁丸清热润肠。此型病人以情志护理为主,消除其郁怒伤肝的烦恼,多开导病人,饮食宜清淡,告之其情绪也能影响大便秘结,多饮水,保持心情愉快。

    1.2.2 气秘: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胸胁痞满,纳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弦,宜顺气行滞,用六磨汤以调理肝脾,通便导滞。此型病人以心理护理为主,经常深入病房与患者谈心,因大便秘结,会出现情绪烦躁、焦虑、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感受,嘱病人多食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如牛奶、豆浆。

    1.2.3 虚秘: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短气,便后疲乏,神疲气怯,舌淡嫩苔薄,脉虚,宜益气润肠,用黄芪汤以益气润下。此型病人以饮食护理为主,患者忌辛辣,煎炸及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多进食润燥生津之品。每日顺肠蠕动方向按摩腹部数次。增加肠蠕动。在规定的饮食范围内,鼓励病人多吃蔬菜、水果、粗粮。在病情允许下鼓励病人饮水2000~3000 ml/d,早餐前半小时喝一杯热开水,可刺激排便。

    1.3 疗效标准:治愈:2 d以内排便1次,便质转润,解时通畅,短期15 d内无复发。好转:3 d以内排便,便质转润,排便欠畅,15 d以内复发。未愈:症状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本组资料为计数等级数据,采用SPSS10.0的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疗效结果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注:两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老龄化,现代化生活节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习惯性便秘越来越受到重视,便秘直接影响现代化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尤其对老年人,而且与大肠癌发病关系也密切,所以我们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将辨证治疗和辨证施护结合起来,避免了护理工作中的无针对性,无目的性及单纯性的弊病,能充分调动病人战胜疾病的积极性,增强信心,把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运用于工作之中,提高了临床疗效。

    3.1情志调节:情志不畅可致肝失条达,肝气横逆,以致肝胃不和[1]。肝气郁结,郁久则化热伤阴而致气阴不足,燥热内结,腹气不畅。我们进行情志护理,对病人讲清七情致病的道理,根据不同的心理特征,选用分析,支持,矫正,暗示等护理手段,帮助他们纠正异常的心理状态,做到情志上的自我控制,保持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医护人员也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态度,病人的合理要求尽量满足,避免病人忧思脑怒,定期给病人介绍疾病常识,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

    3.2 饮食调节: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多食富含纤维的食物,足量饮水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避免进食肥甘厚味之品,对舌质光红,少苔或无苔者,禁食辛辣刺激食物,多食果汁食品及新鲜蔬菜。适量食白蜜调肠通便,陈皮理气。

    3.3 服用中药的观察:便秘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在临床上应根据其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分辨虚实论治,实证有热结,气滞;虚证有气虚、血虚、属热结者,宜泻热通腑,气滞宜行气导滞;气虚宜益气润肠,血虚宜养血润燥,上述诸秘,有时单一独见,有时相兼并见,故各种治发应随证灵活运用。所以护理中要注意观察服用中药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8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