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0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016002
抬高角度对手术后患肢的临床效果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1日
第1页

    参见附件(2467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抬高角度对手术后患肢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将174例创伤骨科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84例和对照组90例。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照组抬高患肢20°~30°或平心脏水平,关节屈伸功能活动;实验组患肢抬高70°~80°并进行量化功能锻炼和患肢按摩。比较两组患肢肿胀情况。结果术后第1 d两组患者患肢示指、中指、环指第2节指围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7 d两组患肢示指、中指、环指第2节指围大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抬高患肢70°−80°和进行量化功能锻炼,有利于促进患肢静脉回流,减轻患肢的肿胀。

    【关键词】 创伤骨科;患肢;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由于种种原因,上肢或手的损伤临床十分常见,多造成皮肤广泛挫裂,软组织渗血、水肿;又由于创伤后行清创缝合加骨折复位、创面皮肤缺损者行皮片植皮术,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患肢肿胀和疼痛。为了减少术后患肢疼痛和水肿发生。笔者自2009年4月~2010年4月对84例术后创伤骨科患者采用抬高患肢70°~80°及量化功能锻炼.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2009年4月~2010年4月在本院住院的174例创伤骨科患者,男144例,女30例,年龄5岁~49岁,平均(26.69±3.61)岁;其中包括拇示中环小指骨折、肌腱损伤、掌骨骨折20例,尺桡骨骨折70例,肱骨骨折54例,其他30例。均为单侧损伤或骨折。将174例患者按人院单双日随机分为实验组84例和对照组9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病情、麻醉方式、手术方法等方面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在臂丛麻醉下行清创、克氏针钢丝或钢板螺钉内固定。必要时行石膏托外固定。对照组术后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用软枕抬高患肢20°~30°或平心脏水平,并嘱患者早期开始功能锻炼,如肌肉收缩,关节活动等。实验组采用抬高患肢70°~80°及量化功能锻炼等方法。具体如下:

    1.2.1抬高患肢70°~80°用斜坡软枕抬高患肢70°~80°,同时必须保证患者感觉不疼痛或轻微疼痛。软枕不压迫创面及骨折处;站立时用前臂吊带屈肘位吊起患肢,以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减轻肿胀,缓解疼痛。

    1.2.2量化功能锻炼①功能锻炼安排在上下午各1次。锻炼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并在进食后30 min后进行,在进行功能锻炼时播放轻松和柔美的音乐,让患者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功能锻炼。②石膏固定期间,督促患者做患侧肢体静力肌肉收缩,未固定关节行主动或被动屈伸运动,30 min/次,2次/d。③功能锻炼方式由简到繁,锻炼角度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并注意及时倾听患者的主诉,每天评价患者锻炼的效果,对患者的点滴进步予以充分肯定。提高患者主动锻炼的积极性。④锻炼完毕,患肢下垫斜坡软枕。抬高70°~80°,卧床休息。⑤指导家属按摩患者没有包扎的肢体,30 min/次,2次/d。

    1.2.3效果评价分别在术后第1 d及第7 d,测量两组患者患侧示指、中指、环指第2节指围周径大小。每天分别在早上、中午和晚上3次进行测量,取3次测量值的均值作为当天的代表值。被测手指测量前用彩笔划好测量部位标志[1],固定测量位置,确保测量指围准确。

    1.2.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 d及第7 d患肢各指围大小的差异。

    2结果

    术后第1 d及第7 d两组患者息肢各指围大小比较见表1。从表1可见,术后第1 d两组患者患肢示指、中指、环指第2节指围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7 d两组患肢示指、中指、环指第2节指围大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3讨论

    骨折端出血,软组织损伤及局部外伤反应等均可引起肢体肿胀。四肢骨折时肿胀出现较早而且明显。笔者临床观察发现,肿胀在伤后或术后立即出现,48 h~72 h达到高峰,5 d~7 d逐渐减轻,并且肿胀以肢体未端为最重。肿胀是创伤、骨折、手术后常见的临床表现,由于原因复杂,单纯骨折较少。合并有不同程度肌肉、肌腱、神经、血管等损伤。加之手术引起静脉管壁的损伤,致小血管破裂、出血。血管处于扩张状态,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液外渗到组织间隙引起肿胀[2]。术后早期出现患肢肿胀可能与手术创伤造成微小静脉和淋巴回流障碍等因素有关。肢体创伤及术后,有大量的纤维蛋白原渗出,而修复过程中伤口部位的蛋白质合成增加。使人体出现低蛋白血症,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加重组织肿胀。

    患肢肿胀后,局部血流缓慢甚至停止,动脉供血减少,引起伤口周围缺乏各种营养物质,伤口处组织修复的所需原料的匮乏致使伤口延迟愈合;由于肢体的肿胀压迫静脉及淋巴结,使静脉及淋巴回流受阻,微循环内瘀血,造成骨折端血供差,使坏死部分增加,从而造成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同时微循环受阻导致血流缓慢,给各种病原菌的侵入、繁殖和播散带来可乘之机,伤口极易发生感染[4],严重者会发生骨髓炎,造成伤口预后不良甚至导致截肢的严重后果。肿胀严重者若未能及时处理,可致静脉血栓形成、骨筋膜室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引起组织缺血坏死。另外。在闭合性骨折周围形成血肿,软组织发生水肿甚至皮肤发亮产生张力性水泡,亦影响手术处理[5]。本文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在术后第7 d肢体肿胀情况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的因素有关:①由于实验组患者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量化功能锻炼,能充分理解护士指导语。并按照护士和医生的指引摆放患肢体位,从而保证着力点和固定点不压迫神经和影响静脉回流.避免软组织受到异常压迫、牵拉和扭转,减轻术后患肢的肿胀。②按摩可以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减轻组织肿胀,减少肌腱和关节的粘连,解除肌痉挛,防止肌萎缩[6],有利于功能锻炼以及促进神经感觉逐渐恢复,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舒适度。③锻炼由简到繁,锻炼角度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锻炼循序渐进进行,提高了患者的适应能力和锻炼的积极性。功能锻炼能促进全身和局部的血液运行,可使被手术破坏了的组织尽快建立侧枝循环,促进病理产物吸收和排除,有利于加快患肢消肿和减轻疼痛,尽快恢复患肢关节的运动幅度,并可防止废用性肌萎缩,关节强直,疤痕粘连,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另外。功能锻炼还可以加速新陈代谢和骨痂生成,促进骨折早期愈合[6]。④常规患肢抬高法存在抬高幅度小,消肿效果欠佳,随意功能锻炼不到位等问题[1]。将患肢抬高70°~80°,减少肢体远端浅静肺压力更有利于促进患肢静脉和淋巴回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46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