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1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010871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心得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月1日
第1页

    参见附件(2374KB,2页)。

     [关键词] 冠心病患者;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248.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119-02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病多发生在四十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其病死率为所有心脏病之首[1]。对人民健康危害较大,也是老年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心理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病人发病后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消极情绪,这些不良心理反应均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增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诱发病情加重。因此,在护理中要用护理心理学的方法,多和患者沟通交流,增强彼此信赖感,保持稳定而良好的心态,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沟通彼此之间护患感情,使患者消除恐惧不安心理,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12月-2010 年6月入院的93例冠心病患者,男性59例,女性34例,年龄最小47岁,最大85岁,平均年龄63岁。93例冠心病患者中90例经护理病情缓解出院,3例由于病情恶化死亡。

    1.2 方法

    通过采用临床收集本科住院患者的基本健康资料,由主管护士向老年冠心病患者作入院介绍,并收集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经济状况等资料,填写入院患者护理信息采集表,然后对心理状态进行归纳分类。根据心理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心理护理计划。

    2 结果

    2.1 发现由于患者本身的心理素质、性格以及对疾病的认识、敏感性、耐受性不同,会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绝望等不健康的心理情况(见表1),严重影响了疾病的预后,需予以重视。

    2.2 通过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后,不同的心理状态变化情况

    孤独心理状态的28例患者中,25 例患者孤独感消失,情绪平稳,2 例患者孤独感减轻,1例患者因病情恶化死亡。焦虑心理状态的40例患者中,35患者焦虑症状消失,4例患者症状明显减轻,2例患者因病情恶化死亡。多疑心理状态的13例患者中,10例患者多疑心理消除,3例减轻。恐惧心理状态的7例患者中的恐惧心理均缓解。抑郁、绝望心理状态的5例患者中,经过个体化心里护理,其抑郁、绝望情绪均消失,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3 讨论

    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古老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学己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心理护理已成为新的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无论是恐惧、焦虑、多疑等都会对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产生一种刺激,而导致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肌氧耗,诱发心血管病急性事件的发生。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如果忽视了心理护理这一环节,就会给病人造成不应有的痛苦和损失。护理人员对于老年冠心病的防治除了要考虑生物、医学的因素外,还必须顾及到心理的、行为的因素。根据采集到的患者资料,对各种不同人群心理归纳分析,制定个体化、规范化护理方式,增强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互动性,及时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早日康复。

    3.1 冠心病患者入院后护士要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扶持或搬运,帮助家属一起把病人安排到病床上,而且运作一定要轻柔,并协助病人安排好舒适的卧位,使病人尽快熟悉住院环境,消除病人的陌生感。同时护理人员应针对每一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耐心为病人讲解各种治疗的必要性和安全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认真解答病人对冠心病的疑问和相关知识,并向病人介绍医生治疗本病的成功经验,增加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减轻了患者的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

    3.2 需了解患者,为护理工作奠定基础。护理人员应“视人犹已”,满腔热情对待病人,要主动找病人交谈,对思想不暴露的患者要有耐心,关心同情和体谅病人,把患者的痛苦视为亲人甚至是自己的痛苦。病人悲观失望时,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鼓励病人,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老年人因资历高、贡献大、经验足故特别喜欢周围人尊敬他,要求别人依从,脾气固执,自尊心强[2]。可以通过闲谈,聊天,拉家常,这样可以详细了解病人得病的根本原因,疾病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病人在患病前后的心理状态,尤其是疾病发生以后的思想情绪的急剧变化,可以进一步了解病人的对疾病的认识,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对疾病的态度,是紧张害怕、恐惧还是乐观,有没有战胜疾病的坚强意志。这样,就能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为治疗疾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3.3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冠心病的信心。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往院时往往经历了剧烈的疼痛,休克或急性心衰,甚至濒死感,再加上入往CCU后周围环境和气氛的刺激及限制饮食、制动等一系列的规定,使患者自觉心理状况更差,无能为力感,沮丧感更强[3]。要多用亲切的语言和患者谈心交流,以祥和的态度去照顾病人,使病人了解心理因素与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教会病人使用音乐、想象、肌肉放松、深呼吸等各种自我镇静的方法以减轻心理负担,同时对于病情、检验指标的好转及时告知患者,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可信、可敬,从而点燃患者心中希望之星,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3.4 尽力解决患者的需求。他们需要安全,希望有经验的医生为其看病,熟练的护士为其打针、发药。根据老年患者的这些特点,护理人员接待病人时态度要和蔼,热情认真,动作要迅速,操作熟练准确,使病人一进病房就感到有好转的希望。要用和蔼轻松的语气和患者交谈,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同时也争取家属配合做好患者的工作,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精神上有一种美好的寄托,更好地配合治疗。老人特别怕孤独,因病离开家而住院,感到一切陌生,把健康的希望寄托在医务人员身上。而医务人员与患者缺少沟通,自然引起患者孤独、寂寞感,久之烦躁不安、易怒。护士要主动劝告患者处病不惊,“三分治疗,七分休养”,时时关心体贴他们,使其感到像在自己家一样,同时适当安排家属探视,鼓励老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

    通过加强对冠心病患者全面、系统、个体化的心理护理,消除病人入院时的恐惧、烦躁、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情绪稳定,自觉症状减轻,血压和心率恢复正常,活动强度逐渐增大,冠心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降低,同时使患者对冠心病的易患因素和发作时的应对措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提高了病人自身健康维护能力,提高了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医护人员多关心体贴病人,经常和病人谈心,掌握疾病的发生规律,减少复发,有利于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37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