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1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010911
益气养阴清热活血中药治疗29例早期糖尿病肾病观察与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月1日
第1页

    参见附件(2712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与疗效观察。方法 对近两年我院收治的58例早期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口服格列喹酮或二甲双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施治,加用益气养阴清热活血中药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益气养阴清热活血中药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漏出,从而有效控制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消渴; 尿蛋白; 血糖

    [中图分类号] R9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079-01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并发症中最常见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属中医学“肾消”、“尿浊”等范畴。在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中糖尿病肾病占首位,因此,早期是有效控制糖尿病肾病发展至终末期的关键时期。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延缓肾功能的进行性恶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对于的早期防治越来越突显出,现将我们的研究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收治的58例DN患者均符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关于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标准,分期参照Mogensen分期方法[1],早期糖尿病肾病,即24 h尿微量白蛋白(UAE)达30~300 mg,尿常规检测尿蛋白阴性。其中男32例,女26例,平均年龄46.23岁,病程平均4.87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实验室检查治疗前58例均检测24 h尿微量白蛋白,连续检测3 d,24 h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平均值为(101.0±13.2)mg;空腹血糖(7.12±2.31)mmol/L,餐后2h血糖(8.97±1.06)mmol/L糖化血红蛋白(6.9±2.6)%;肝肾功能检测均正常。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对照组给予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适量运动。根据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结果,予阿卡波糖每日3次,随第1口饭嚼服;格列喹酮每日3次,餐前30 m in口服,或注射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合并高血压病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盐酸贝那普利片,每日1次,使血压控制在17.3/10.7 kPa以下;总胆固醇(TC)高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每日1次,晚饭后服,使TC<6.48 mmol/L;甘油三脂(TG)高予烟酸衍生物阿昔莫司胶囊。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气养阴清热活血中药。药物组成:生黄芪30 g,党参20 g,生地黄15 g,麦门冬15 g,山药30 g,枸杞子10 g,山茱萸10 g,生大黄6 g,茯苓15 g,白术10 g,川芎10 g,丹参30 g,赤芍药30 g,牡丹皮15 g,黄精10 g。尿频、尿黄加白茅根15 g、黄柏10 g;头晕、耳鸣加菊花15 g、钩藤30 g。每日1剂。分2次口服。2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月后,复查患者24 h尿微量白蛋白、静脉空腹及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肝、肾功能等指标。或应用活血补肾方,药物组成:丹参20 g、当归15 g、虎杖15 g、薏苡仁30 g、茵陈20 g、生大黄9 g、蛇莓20 g、莶草20 g、鹿衔草15 g等,每日2次。2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在1疗程治疗前后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

    1.3 疗效判定标准 分显效、有效、无效3个评判级别。主要根据患者24 h尿微量白蛋白漏出改善程度判断:显效:UAE较治疗前下降≥30%;有效:UAE较治疗前下降10%~29%;无效:UAE较治疗前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

    2 结果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肝、肾功能正常。所有患者治疗期间无任何不良反应。治疗组29例,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对照组29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2.0%;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如下: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P<0.01)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早期糖尿病肾病无明显临床表现,肾功能正常,患者常常不能引起重视。临床只是出现微量蛋白尿、肾脏体积增大情况,此期糖尿病肾病肾血流较丰富,处于高灌注、高滤过状态,目前以尿微量白蛋白检测作为临床诊断重要指标。此时为糖尿病肾病的关键时期,如能有效地治疗,肾脏损害可逆转,若错过早期治疗机会,则会进行性加重,最终发展为肾功能衰竭。

    中医学中对糖尿病已有明确的认识,属肾消、下消范畴,即“消渴病”[2]。糖尿病肾病为消渴日久所致,早期气阴两虚为本,燥热为标。从中医学理论来讲,气虚运血无力,阴虚血行艰涩,可生内热,,瘀结,耗伤肝肾之阴,灼伤脉络,血液运行不畅,导致瘀血内阻。病久及肾,伤及肾之脉络,肾虚封藏失职,精微不固,从而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此期属阴虚、燥热、血盛阶段,即肾阴虚为本,燥热、血盛为标,因此益气养阴清热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药物,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方中生黄芪、党参、生地黄、麦门冬益气养阴,茯苓、白术、山药益气健脾,使脾胃运化功能正常,精微得以正常输布;黄精、枸杞子补益肾气,固摄精微;山茱萸补益肝肾固涩;大黄逐瘀清热;丹参、川芎活血化瘀通络;赤芍药、牡丹皮清热凉血。诸药合用,补而不滞,祛瘀而不伤正,使气复阴生,瘀祛浊除。采用益气养阴,清热活血的思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证治,中国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学会主张分期分型的辨证方法,即参照现代医学观点,结合临床实践辨证施治。魏子孝[3]认为,早期糖尿病肾病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关键应有“治未病”思想,主张结合微观“辩证”。根据中医辨证辨病相结合的原则,及分期分型辨证方法。脾失健运是糖尿病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肾气、肾阴的亏虚是糖尿病肾病转化及发展的内在基础和主要矛盾,兼见血瘀证是糖尿病肾病的病理改变,为疾病进展的加重因素[4];阴阳两虚证是糖尿病肾病的最终转归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1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