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1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113645
脑梗死后抑郁的证候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日 徐琰 张雅丽
第1页

    参见附件(3880KB,3页)。

     [摘要]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脑梗死后抑郁中医证候分布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20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测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倒脑梗死患者中86例伴有抑郁,其中抑郁发生率以3-6个月为高,女性略高于男性,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患者高于中青年患者(P<0.01);病灶在脑干、大脑半球、基底节部位患者的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P<0.01);脑梗死后抑郁与ADL呈负相关(P<0.05)。卒中后抑郁证候中以阴虚血瘀、血虚夹瘀、肝郁血热、肝郁痰火、肝郁脾虚最为常见,总共占55%。 结论 本病的发生与年龄、梗死病灶部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有关,而与性别、病程无显著相关性。本病以"郁、瘀、虚、痰、火/热"为主要证候特点。

    [关键词] 脑梗死; 抑郁

    [中图分类号] R74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025-01

    脑梗死患者除偏瘫等症状外常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低等情感障碍,为脑卒中后的抑郁状态。抑郁直接影响患者情绪,使其不能主动地参与康复训练,降低功能康复效果,影响生活质量。作为脑梗死常见的并发症,有20%-60%的患者出现脑梗死后抑郁[1]。脑梗死后抑郁不仅影响患者神经及肢体活动功能的康复,还导致不良的心境体验和躯体功能障碍,使患者病死率高3—4倍[2]。因此,研究发病和患病情况,从整体上把握其发生、发展规律,对该病的治疗和预防都极为重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源于2010年2-12月在我院神经科门诊及住院的200例脑梗死患者。男108例,女92例,年龄40—85岁,平均69.93岁。所有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的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证实。脑梗死后抑郁诊断标准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患者神志清楚,无明显的语言功能障碍,均能配合回答问题。

    1.2 临床表现 除脑卒中后的一般症状及体征外, 均有不同程度的情绪低落、睡眠障碍、 疲乏、活动减少、 自卑、自尊心下降、 无望无助、 食欲减退、伴头痛。

    1.3 排除标准 心、肝、肾功能不全等或其他严重疾病正处于急性期者;语言及理解力障碍者;及既往有精神病史、焦虑抑郁者。

    2 方法

    2.1 分组 以脑梗死后抑郁症状持续≥2周,HAMD评分≥13分作为脑梗死后抑郁的诊断标准。将2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抑郁组(86例)和非抑郁组(114例)。

    2.2 收集资料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程、病位等资料。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测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分为极严重 (<25)、严重 (25—50)、中度 (51~75)及轻度功能缺陷(76—95)。

    2.3 采集四诊资料 对纳入脑梗死后抑郁的患者综合症状,体征(舌象、脉象)进行辩证分型。中医辨证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X2检验和t检验;关联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

    3 结果

    3.1 抑郁与性别、年龄、病程的关系,男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将病程分为4个阶段,以3—6个月时发病率较高,但抑郁与病程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年龄有相关性(P<0.01)。见表1。

    表1 抑郁与年龄、性格及病程的关系

    3.2抑郁与病变部位的关系 病变部位在脑干、大脑半球(额叶)、基底节部位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抑郁。见表2。

    表2 抑郁与病变部位的关系

    3.3 抑郁与ADL的关系 86例伴抑郁症状者ADL评分平均27.3 +1.5,114例不伴抑郁者ADL评分平均40.2±2.3,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65岁的患者比50~65岁的发病率高,这可能因为<50岁的患者是家庭支柱,脑梗死后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和经济来源,精神压力过重而产生抑郁;65岁以上的患者对躯体疾病和心理挫折耐受力日渐减退,较易出现抑郁。本研究还发现脑梗死后抑郁症的发生与病程无显著相关性,但抑郁发生率以3-6个月为高,POHJASVAARA[6]曾有类似报道。梗死部位与抑郁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卒中发生在脑干、大脑半球、基底节部位患者比其他部位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抑郁。本研究还发现神经功能缺损是导致脑梗死后抑郁的一个重要因素。当ADL<80随着病情的加重,抑郁的发生逐步增加,反之当生活能基本自理,抑郁情绪亦明显改善。这可能与社会心理因素和神经递质释放的含量也有关系,在原有的病理基础上起了催化作用,致使情感障碍发生或使程度加重。综上所述,年龄大、病程长、病情重、病灶在脑干、大脑半球、基底节部位,抑郁发生率较高。年龄、病程、病变部位等因素是不可干预的,而病情、心理社会因素是可干预的。所以及早有效治疗,可减轻或预防本病的发生发展。

    祖国医学中“脏躁”、“梅核气”、“郁证”、“癫证”等多有描述近似抑郁症的临床表现,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范畴。本研究结合专业知识分析总结发现此类证候特点主要归纳为:郁、瘀、虚、痰、火/热,并常相兼出现,这既有“中风”与“郁证”二者的共性,又与二者不完全相同。“头为元神之府”,中风发病不外风、火、痰、气、血、虚六端,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而抑郁继发于中风,中风后瘀血痰浊稽留于脑脉,五脏六腑之精华不能上充于脑而致脑髓神机受损, 神明失用;再加中风后伴后遗症, 偏瘫失语, 生活不能自理, 患者往往情绪低落,忧思抑郁,肝木失于疏泄, 致使肝气郁结更甚, 情志更为忧郁。气郁日久, 则血与痰益加淤滞,气滞与血瘀、痰停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甚则由实转虚,肝肾阴虚,阴虚生热,也能致使心神不安。久则损伤心脾,并使气血化源不足,心失所养,不主神明。总之,本病的病因以气滞、血瘀、化火、痰结为主,且影响脏腑及损耗气血阴阳而形成虚实兼杂之证。

    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准确辨证分型及掌握其证型的演变特征,对疾病的治疗极为重要。本研究探讨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证候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为日后深入研究该病的发生机理奠定一定的中医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Robinson RG.Post—stroke depression:prevalence,diagnosis,treatment and disease progression[J].Biol Psychiatry,2003,54(3):376—387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880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