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1年第7期
编号:12196651
4例创伤性窒息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1日 《中国健康月刊.A版》 2011年第7期
     [关键词] 创伤; 窒息;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176-01

    创伤性窒息是由于胸部和上腹部遭受强力挤压的瞬息间,伤者声门突然紧闭,气管及肺内空气不能外溢,两种因素同时作用引起胸内压骤然升高,右心房和腔静脉内血液被迫发生反流,而上腔静脉系统缺乏静脉瓣,血液冲向颈面部、上胸部,造成毛细血管破裂,引起上半身淤血及皮下点状出血。创伤性窒息是闭合性胸部伤中一种较为少见的综合病征,其发生率约占胸部伤的2%~8%[1]。常合并有其他损伤,且伤及范围广,累及脏器多,需严密观察,及时、综合、全面救治。如无其他胸部内脏损伤,不许特殊处理,1周内逐渐恢复皮肤的正常颜色[2]。我院自2006年3月-2010年12月共收治创伤性窒息4例,现将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52岁,其中车祸2例,高处坠落伤1例,重物压伤1例。合并伤:肋骨骨折4例,血气胸2例,上肢骨折和锁骨骨折2例,骨盆骨折1例,肺挫伤4例。经积极治疗和护理,患者均痊愈出院。
, 百拇医药
    2 护理

    2.1 呼吸系统的护理 维持气道通畅,改善呼吸困难,保证足够氧供是创伤性窒息患者抢救护理的关键之一。本组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呼吸困难,为此,我们采用如下护理措施:①密切观察呼吸形态的变化,监测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SPO2以及肺部呼吸音的变化。②高流量充分给氧,每分钟6-8升,维持SPO2在95%以上。2例肺挫伤患者的SPO2低于正常,1例使用面罩给氧提高了SPO2值。另1例根据血气分析结果,早期使用了呼吸机,明显改善了缺氧。③指导腹式呼吸、有效咳嗽,鼓励病人排痰。④给予雾化吸入每天4次,每次20min,以稀释痰液,利于排出,预防肺部感染。⑤应用抗生素和激素,观察疗效。对肋骨骨折患者予胸带固定胸壁,1例少量血气胸,配合医师行胸腔穿刺治疗,3例中等量血气胸,紧急做好胸腔闭式引流术的配合及护理。

    2.2 循环系统的护理 本组中,2例出现低血压,有早期休克症状,其余病例血压相对平稳。对于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我们积极扩容,纠正创伤性休克,维护重要脏器的灌注,维持内环境稳定。对于血液动力学稳定的患者,为防止低血压,我们同样给予了必要的循环支持和监测。在创伤性窒息的早期救治中我们应用心电监护仪,密切监测心率、呼吸、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神志、体温、尿量及各项检验数据;合理安排输液,准确记录病情和液体出入量,有效地维持了循环的稳定。
, 百拇医药
    2.3 神经系统的护理 4例患者中,昏迷1~3min 3例,10min 1例,意识清醒后均有头痛头昏,有烦躁不安2例,呕吐1例。护理中:①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充足给氧。②限制钠盐,控制液体入量,早期应用激素,给予高渗糖、甘露醇、速尿、白蛋白等脱水治疗,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③烦躁不安者,给予安定、鲁米那等药物镇静治疗,并加床栏,防止意外。④使用能量合剂,胞二磷胆碱、脑复康等促进脑细胞代谢。

    2.4 上腔静脉高压征的护理 本组均有面部、头颈部、上胸部不同程度皮肤青紫、紫红色淤血斑及广泛性散在针尖样大小出血点,眼眶周围组织疏松部位明显肿胀,上下眼睑青紫,且4例均有球结膜下出血,球结膜肿胀隆起,瞳孔及眼底无异常。2例有口腔黏膜出血。护理措施:①眼部护理:患者早期绝对卧床,取头高30°卧位;使用大剂量激素治疗;眼部损伤给予热敷,滴注眼液或涂眼药膏;避免移动头部和强光刺激。②皮肤黏膜的护理:皮肤污渍及时清除,衣被污湿及时更换,保持床单元整洁、舒适,定时按摩皮肤受压处。1例合并骨盆骨折者予卧气垫床。本组病例皮肤黏膜及眼部症状1周后减轻,3~4周均基本痊愈。
, http://www.100md.com
    2.5 心理护理 4例患者中,主诉受伤瞬间感到极度恐惧2例,1例主诉回忆不清。由于外伤属突发性,受伤当时情景的记忆,患者恐惧情绪有所延续。此外,伤后疼痛、活动障碍、自身形象的显著改变,以及多项救治操作的执行和一系列监护设备的使用等等因素,使患者在接受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常常流露出紧张、害怕、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根据上述情况,主动与之交谈,鼓励其说出心理感受,耐心倾听和安慰,有针对性的给予心理疏导。尤其注重在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进行全程沟通,有效地减轻或消除病人的负面情绪,帮助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参考文献

    [1] 刘长文,徐淑秀,主编.危重症脏器支持与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3-105.

    [2] 李泽坚,景炳文等,主编.临床外科急诊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27—12., http://www.100md.com(李晓玲,樊凤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