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1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2196749
3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复律前后心功能变化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1日 李广运,方玉焕
第1页

    参见附件(2686KB,2页)。

     [摘要] 目的 对3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运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SV)、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阵发性房颤患者复律前、后心功能的变化。方法 分别测定32例患者房颤发作期间与复律后4周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射血分数的超声指数,以评价心功能的改善程度。结果 32例房颤患者复律前、后心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左房内径复律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射血分数改善显著(P<0.05)。结论 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积极早期复律并维持窦性心律,对于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预防血栓性栓塞非常重要。

    [关键词] 阵发性房颤; 复律; 心功能

    [中图分类号] R331.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253-01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人群的房颤发病率约0.5%,60-69岁和80-89岁人群的房颤发病率可分别为2%和9%[1],其病死率可达到1%-3%[2]。房颤有多种诱发因素,发作后对心功能和血液动力学有极大影响。本文通过观察3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复律前、后超声心动图的心功能参数变化以及观察临床心功能判定结果,探讨阵发性房颤早期复律的必要性和对减少血栓性栓塞并发症发生的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32例观察对象均为2008年11月-2010年11月我院住院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9~72岁,平均年龄为65.3岁。原发病冠心病2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3例,老年性瓣膜退行性病变6例,心肌病3例,临床检查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肝肾疾患、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心电图确定有房颤者,房颤持续时间最短为6小时,最长为1个月,其中7例有反复房颤发作病史,发作时心室率90-140次/分。

    1.2 方法 对32例房颤患者在房颤发作期间和房颤复律后4周分别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检测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其超声参数的变化。评价心功能标准:根据NYHA及AHA1994年修订的心功能分级标准,评价32例房颤患者房颤发作期间及房颤转复窦性心律后的心功能状态,比较心功能的改善程度。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用x±S表示,组间参数用t检验。

    2 结果

    2.1 房颤复律情况 32例病人均采用药物复律,心室率>100次/分者18例,给予乙胺碘呋酮0.2g,3次/天,转复时间为4~9d。其中3例给予西地兰0.2-0.4mg,速尿20mg,iv,转复时问为30min~72h。复律后乙胺碘呋酮0.2g,1次/天,维持窦性节律。14例心室率<100次/分,给予口服心律平150-200mg,3次/天,转复时间为2-6天。复律后心律平150mg,3次/天,维持窦性心律。随访病人6个月,房颤复发者10例,其中7例反复发作后变为持续性房颤,3例并发有脑栓塞。32例中长期间断服用地高辛者12例,剂量为0.125~0.25mg/d。

    2.2 3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期间与复律后超声心动参数的比较,见附表。

    附表1 房颤期间与复律后超声心动参数两组问的比较(x±S)

    结果显示房颤复律前后左房内径无显著变化,左心舒张束容积及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变化(P<0.05)。

    2.3 房颤转复前后心功能的变化

    附表2 房颤转复前后临床心功能评价的变化(NYHA分级标准)

    结果显示房颤复律前后临床心功能评价明显改善。

    3 讨论 房颤的发作呈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症状的轻重受心室率快慢的影响。心室率超过150次/分,患者可发生心绞痛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室率不快时,患者可无症状。房颤时心房有效收缩消失,心排血量比窦性心律时减少达25%或更多。不仅如此,房颤并发体循环栓塞的危险性甚大,据统计,非瓣膜性心脏病者合并房颤,发生脑卒中的机会较无房颤者高出5-7倍。二尖瓣狭窄或二尖瓣脱垂合并房颤时,脑栓塞的发生率更高。对于房颤治疗,目前在医学技术比较先进的地区,房颤治疗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射频消融治疗手段相结合。但在我国绝大部分医院,目前房颤治疗仍是以抗心律失常药物为主。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肌传导性及兴奋性的影响差异较大,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复律中及窦性节律时药物剂量要因人而异[3]。本文观察到,房颤病人的心房扩大,而复律4周后,心功能逐渐恢复,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射血分数改善显著,而左心房内径未见缩小趋势。房颤与心房扩大的关系多年来已被认识,但房颤不仅与心房扩大有关,更主要的是增龄和原发病基础上的心功能减退,故在用药物维持窦性节律的同时,应注意基础疾病治疗和改善心功能状态,以巩固治疗。近年来随着对房颤发生时心脏电生理改变和心脏结构改变研究的进展,尽早房颤复律和维持窦性心律的必要性越发突出。早期复律和维持窦性节律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血液动力学障碍,其意义还在于预防心脏电生理重构[4],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等。房颤发作还与自主神经功能不全有关联。有临床观察证实: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参与阵发性房颤的发生,并在房颤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迷走神经介导释放乙酰胆碱,使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和不应期缩短,伴随着心房兴奋传导的减弱,动作电位幅度的增高,而且分布的更不均匀,形成较大的折返途径[5],进而形成快速房颤。复律后,左心房机械收缩的功能开始恢复,左心房排血量增加,心房压力,心房肌压力降低;同时,左心室舒张功能得到相应的改善,心脏排血量即显著得到提高,从而使临床心功能状态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本组病人根据心功能评定标准判定,复律后临床心功能状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阵发性房颤应尽早复律,控制心室率,采用抗凝治疗并维持窦性节律有着不可忽视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丁训杰,廖履坦,等.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84.

    [2] 杨宝峰.药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16-2l8.

    [3] Daoud EG,KnigghtBP,Werss R,Werss R,et al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8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