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1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2156617
尿路结石与微生物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1日 匡哲 刘文戟
第1页

    参见附件(2615KB,2页)。

     [摘要] 目的 观察上尿路结石患者的尿微生物检查结果,探讨尿路结石与微生物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本院2008年2月-2010年6本院收治的120例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术前取中段尿、手术中取结石进行细菌培养和解脲脲原体培养;总结细菌培养特点,将解脲脲原体培养结果与120例健康正常人进行对比。结果 20例患者中感染石26例(21.7%),感染石患者术前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大于非感染石患者(P<0.05),结石消毒后细菌培养阳性率仅限于感染石,而不见于非感染石;感染石细菌培养为15例(57.7%)表皮葡萄球菌、12例(46.2%)大肠杆菌、5例(19.2%)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7.7%)奇异变形杆菌;120例尿路结石患者的中段尿沉渣UU培养与120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P>0.05);尿路结石患者的结石标本经PCR检测,阳性率明显大于健康正常人,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泌尿道的细菌、解脲脲原体的存在与尿路结石的形成具有密切联系,研究尿路结石患者的尿液、结石中的微生物具有指导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价值。

    [关键词] 尿路结石; 细菌; 支原体; 微生物;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R691.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尿路感染是尿路结石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尿路结石又可以继发尿路感染。临床研究已经证实细菌可促进结石的形成,感染结石患者的尿液行细菌培养结果阳性,非感染结石呈阴性结果,提示细菌极有可能是来源于感染石本身而非尿液中[1]。除了细菌,还有其他微生物如支原体与尿路结石的形成也存在一定相关性。本文旨在探讨本院尿路结石患者的微生物培养中细菌、支原体的存在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①患者:本院2008年2月-2010年6本院收治的120例上尿路结石患者,男68例,女52例,年龄12-75岁,平均42.5岁。本组排除心肺功能异常、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系统感染性疾病。具体情况为:右侧65例,左侧55例;99例多发或单发肾盂结石;11例肾结石合并输尿管结石;5例合并肾功能不全;6例合并糖尿病。②正常对照组:本院同期体检的120例健康正常人,无泌尿系统疾病,男58例,女62例,年龄18-79岁,平均40.5岁。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120例患者术前中段尿、术中结石作细菌培养和解脲脲原体(UU)培养;120例健康正常人中段尿沉渣行UU培养。

    1.2.2 研究方法 ①细菌学研究:患者术前常规取中段尿分别作普通培养和厌氧培养,有菌生长的标本移种平板,作分离及鉴定菌落;取术中结石置于血液增菌液20min之后作普通细菌培养;之后取出结石置于75%的酒精中浸泡30min,于无菌条件下压碎,置于厌氧增菌液作厌氧培养及血液增菌液中作普通培养;置于35℃厌氧箱或卵孵箱中,10d后取出观察,有菌落生长的标本则移种平板,作分离及鉴定[2]。②支原体研究:正常人和患者均取中段尿离心后去上清,取尿沉渣作UU培养(培养试剂由郑州Biocell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于37℃温箱中培养,24-48h后取出观察;取正常人中段尿沉渣标本和患者的术中结石,作DNA模板抽提和PCR扩增(试剂盒由上海复星医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于94℃中保温3min后,按93℃45s/55℃45s/72℃60s的循环共35次,第35次的72℃为5min,将产物置于紫外检测仪中观察。

    1.2.3 监测指标及判断标准 ①细菌学研究:感染石有两种,结石消毒前后行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阳性,而且菌种相同则为原发感染石,结石消毒前细菌培养阳性,而消毒后普通培养及厌氧培养的结果均为阴性则为继发感染石;非感染石:细菌培养阴性。②支原体研究:UU培养及PCR检测实验中同时设阳性对照及阴性对照。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2.0 软件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细菌学研究 120例患者中感染石26例(21.7%),感染石患者术前中段尿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大于非感染石患者(P<0.05),结石消毒后细菌培养阳性率仅限于感染石,而不见于非感染石;见表1。感染石细菌培养为15例(57.7%)表皮葡萄球菌、12例(46.2%)大肠杆菌、5例(19.2%)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7.7%)奇异变形杆菌。

    表1120例尿路结石患者的细菌学研究结果

    2.2 支原体研究 120例尿路结石患者的中段尿沉渣UU培养与120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P>0.05);尿路结石患者的结石标本经PCR检测,UU核酸阳性率明显大于健康正常人,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120例尿路结石患者与120名健康正常人的标本支原体培养结果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泌尿系结石形成的机制涉及尿路上皮损伤、尿流动力学改变、尿液的过饱和状态和(或)尿液中结晶抑制因子的降低等方面,细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影响上述形成过程,表现出促进或者抑制的作用[3]:细菌在结石的形成过程中可充当始动因子,细菌的诸多代谢产物对尿路结石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尿路中存在产尿素酶细菌是形成感染石的重要先决条件,而非产尿素酶细菌可能充当外延结晶的晶核,恶性循环加速尿路结石的形成;细菌可增加尿液的PH而增大感染石形成的几率;某些细菌如大肠杆菌可通过减少尿石抑制剂而参与结石形成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1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