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1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151743
自配复方漱口液防治鼻咽癌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临床观察(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1日 刘志娟 肖和平 李小英
第1页

    参见附件(2850KB,2页)。

     [摘要] 目的 观察自配复方漱口液防治鼻咽癌患者放疗所致口腔黏膜炎的效果。方法 将83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8,自配复方漱口液组),对照1组(n=28,口腔黏膜保护剂组)和对照2组(n=34,朵贝尔氏溶液组)。从放疗第一天开始接受口腔护理,并比较三组患者口腔黏膜炎的反应程度,受损口腔黏膜修复情况等。结果 三组患者的口腔黏膜炎反应程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放射剂量为50Gy时,观察组的口腔黏膜炎反应程度较对照1组和对照2组明显减轻(P<0.0167)。放疗结束1周后,观察组的口腔黏膜恢复速度较对照2组快(P<0.0167)。结论 自配漱口液可显著减轻鼻咽癌放疗患者口腔黏膜炎反应程度,促进口腔溃疡愈合。

    [关键词] 鼻咽癌; 放射治疗; 口腔黏膜炎; 复方漱口液

    [中图分类号] R78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003-02

    鼻咽癌在头颈肿瘤中居首位,放射治疗目前仍然是治疗鼻咽癌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是放射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副反应,90%以上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黏膜炎;而接受同步放化疗者,几乎每例患者均出现黏膜炎[1]。剧烈的口腔黏膜反应致使部分病人难以耐受而被迫中断放疗,致疗程延长,使肿瘤组织再增殖,继而降低肿瘤的局部控制率[2]。迄今,对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仍缺乏十分有效的防治手段,因此,关于放射性口腔炎的治疗护理研究是临床上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探讨更为有效的防治措施,2010年4月-2011年10月,我们采用自配复方漱口液防治鼻咽癌放疗所致的口腔黏膜反应,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自2010年4月-2011年10月在湘南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接受放疗的鼻咽癌患者。要求全部病例均为病理学确诊。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三组均采用德国西门子TRIMUS(M)直线加速器进行放射治疗,主要照射双侧面颊联合平行相对野,双耳前野及面颊部,每天放疗剂量为2Gy,每周5天,鼻咽部总剂量为72-74Gy,颈部预防剂量为50-60Gy,治疗剂量为60-74Gy,全程5-8周。为排除化疗影响,所有病例放疗前和放疗中未行化疗。

    1.2 口腔用药方法 患者从入院至放疗前均采用淡盐水漱口,每次20ml,4-6次/d。从放疗第一天开始接受口腔护理,至放疗结束。观察组:采用自配复方漱口液含漱,主要成分为0.9%氯化钠溶液500ml加地塞米松5mg、盐酸庆大霉素8万U、2%盐酸利多卡因2.5ml、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维生素C50mg,分别于饭前、饭后、睡前含漱,4-6次/d,每次20ml,保留5-8min;对照1组:采用肖春莲口腔黏膜保护剂含漱[3],主要成分为0.9%氯化钠溶液500ml、庆大霉素32万U、维生素B注射液3mg、地塞米松10mg、利多卡因0.3mg、薄荷水20ml,含漱量及含漱频次同观察组;对照2组:采用朵贝尔氏溶液含漱,含漱量及含漱频次同观察组。

    1.3 评价方法 用药后每周检查口腔5次,1次/天,记录口腔黏膜的变化及吞咽情况。比较三组患者使用漱口液第3周末、第5周末及结束后1周口腔黏膜反应情况。

    1.4 评价标准 采用WHO急性粘膜反应分度标准。采用WHO急性粘膜反应分度标准。急性粘膜反应共分5级。0级:无红肿、疼痛、无吞咽困难;Ⅰ级:红肿、疼痛,轻度吞咽困难,能进食固体食物:Ⅱ度:斑点状粘膜炎,中度疼痛,中度吞咽困难,能进食流质或软食;Ⅲ度:片状粘膜炎占放射区面积50%,重度疼痛,重度吞咽困难,仅能进食流食;Ⅳ度:片状粘膜炎占放射区面积50%以上,有出血和坏死,需要停止放疗以及肠内营养支持。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两两比较α=0.0167。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研究对象共83例。性别:男53例,女30例;年龄35-72岁,中位年龄51岁;全部病例均已经病理证实,其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78例,未分化癌5例,根据1992年福州分期标准,Ⅱ期37例,Ⅲ期39例,Ⅳa期7例;身体一般状况按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为0-1;预计生存期≥3个月;分组:观察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35-72岁),对照1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36-70岁),对照2组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36-71岁)。三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病理诊断与分期,身体一般状况、照射面积、照射剂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研究对象均按计划完成放疗方案,未观察到任何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2.2 不同放疗剂量时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情况 出现于放疗剂量10Gy以前的放射性损伤发生人数,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均为0。于30Gy、50Gy时,三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为观察组的损伤程度最轻(P<0.0167)。结果详见表1。

    表1不同放疗剂量时三组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比较

    注: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放射剂量为30Gy时,观察组vs对照2组,P<0.0167;放射剂量为50Gy时,观察组vs对照1组、对照2组,P<0.0167。

    2.3 放疗结束后1周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反应程度比较 结果显示,放疗结束后1周,三组的口腔黏膜炎发生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发生程度相对对照2组轻。结果详见表2。

    表2放疗结束后1周三组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程度比较

    注:组间比较,观察组vs对照2组,P<0.0167。

    3 讨论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在鼻咽癌放疗患者中极为常见,是鼻咽癌放疗最主要的副反应。随着放射剂量的加大,患者口腔黏膜炎的反应逐渐加重,大约在照射20Gy之后,可产生局灶性粘膜炎症,剂量达到30Gy-40Gy时,炎症可累及全部口腔粘膜[4],患者一般在放疗剂量达50Gy时出现唾液分泌明显减少,此时口腔炎最明显,伴有吞咽和进食困难[5]。临床上因口腔、口咽黏膜放射性损伤而暂停放疗的病例时常出现,因此减轻放射性口咽黏膜炎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学者对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防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漱口液的应用是防止口咽部继发感染,治疗口腔黏膜炎的简单易行方法之一[6-8]。但有关漱口液的选择争议较多,因此,选择怎样的漱口液以便能有效控制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5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