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1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151391
10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1日 常爱琴
第1页

    参见附件(2664KB,2页)。

     [摘要] 目的 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促进合理用药及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方法 从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发生不良反应药品的种类、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发生在男女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在年龄段分布上,5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最高,其次为18岁以下的未成年患者,静脉滴注给药发生ADR的比例最高,占83%;引起ADR药物中,抗菌药物引起ADR比例较高,占59.4%,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发生率最高(63.2%)。结论 提高ADR监测意识,促进合理用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 分析

    [中图分类号] R96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251-01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根据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4年3月4日联合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我院于2004年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告工作,成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小组,由药剂科相关人员及临床护士长共同组成,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病例主要由临床护士长负责收集,药剂科负责将收集到的不良反应报告整理后通过ADR监测网络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为了解我院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促进合理用药及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现就我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集到的106份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本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期间收集上报的106份报告,利用Excel电子表格和手工筛选的方法,按照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发生不良反应药品的种类、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性别与年龄的分布 106例报告中,男性42例,女性64例,年龄最小的43天,最大81岁,各年龄段ADR发生情况见表1。

    表1 ADR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

    2.2 给药途径 各剂型ADR发生率不同,静脉给药88例最高占83%;其次为口服给药16例,占15.09%,其余途径给药发生ADR几率较小,见表2。

    表2发生ADR的给要途径分布

    2.3 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及发生率 106例ADR报告涉及药品23种,发生ADR构成比见表3。

    表3引起ADR的药物种类分布

    2.4 ADR涉及的系统或器官及临床表现 106例ADR报告中,皮肤损害居首位,临床表现多为 皮疹、搔痒。水疱症、斑丘症等,有67例,占63.2%,其他常见的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全身性损害,具体见表4。

    表4ADR涉及损害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3 讨论

    3.1 ADR发生与性别和年龄的分布 我院是一所二级综合医院,全院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康复科等8个临床科室,各年龄段患者都有,由表1可知ADR发生在男女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在年龄段分布上,5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最高,与国内报道一致[1]。其次为18岁以下的未成年患者,与下列因素有关:1)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增长,脏器功能减退,药物在体内吸收、排泄减慢,引起药物蓄积,容易发生ADR。2)老年患者常患多种疾病,用药多,记忆力差,用药依从性较差增加ADR发生率。3)青少年,尤其10岁以下儿童,由于各种器官发育还不完全成熟,新陈代谢旺盛,对药物的反应与成人不同,用药过程中易发生ADR。

    3.2 ADR与药物及给药途径的关系 由表2看出,静脉滴注给药发生ADR的比例最高,占83%,主要原因是静脉给药药物浓度较高,对机体刺激性较强;其次静脉滴注药物溶媒选择不当,配制后放置的时间过长、滴注的快慢等因素均可导致ADR发生。3.3 ADR发生所选药物种类 由表3看出在药物使用中ADR发生率抗菌药物最高(59.43%),抗菌药物频繁使用和大量选用静脉输注给也是ADR发生率高的原因,其中以β-内酰氨类为主,这与目前各医疗机构广泛使用抗菌药物密切相关,与相关报道一致[2]。因此,临床必须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办医政发38号文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或避免无指征、大剂量、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其次为中药注射剂,目前临床使用中药制剂品种多,范围广,ADR也逐渐增多,已引起国家ADR监测中心注意,先后对鱼腥草、葛根素、清开灵等药物发出药物警戒,因此在使用过程中ADR发生不容忽视。

    3.4 ADR的损害类型及临床表现 ADR报告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发生率最高(63.2%),与国内其他报道一致[3],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荨麻疹、搔痒等皮肤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居第二(16.98),消化系统ADR与给药剂量、时间、途径、患者体质等因素影响有关,两者排名居前,可能与其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且不易与其他疾病因素行混淆有关。

    4 结论 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使用得当,可以将不良反应降到最低,因此,在临床用药中既要关注药物的疗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6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