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A版》 > 2011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151386
新生儿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困难喂养不耐受64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1日 姚君
第1页

    参见附件(2815KB,2页)。

     [摘要] 目的 观察新生儿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口服小剂量红霉素两种方法治疗早产儿喂养困难及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比较。方法 将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新生儿室126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红霉素组62例,新生儿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组(简称抚触联合吸吮组)64例,2组均给予保暖、体位疗法、静脉营养等常规治疗。红霉素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2.5mg/kg.次,口服q6h,新生儿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新生儿抚触和非营养性吸吮,疗程均为3-5d。结果 2组患儿在病程和腹胀呕吐时间、胃残余量、平均日增加体重、日增加奶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组与小剂量红霉素组治疗早产儿喂养困难及喂养不耐受疗效相当,临床应减少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药物治疗,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合理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关键词] 早产儿; 喂养不耐受; 新生儿抚触; 非营养性吸吮

    [中图分类号] R72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255-01

    目前随着围产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早产儿的存活率逐渐提高,但早产儿喂养困难及喂养不耐受的问题日益突显。本文回顾性分析比较我院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新生儿室126例喂养困难及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采用新生儿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口服小剂量红霉素2种方法治疗早产儿喂养困难及喂养不耐受,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采自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新生儿室126例早产儿,均符合新生儿喂养困难:表现为呕吐频繁≥3次/d,腹胀、排便不畅1-2d以上未排大便或排便<100-150g。喂养不耐受诊断标准,即(1)频繁呕吐(≥3次/d);(2)奶量不增或减少(≥3d);(3)胃潴留(胃残余奶>上一次喂养量的1/3)。并除外消化道畸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未应用促胃肠动力药。小剂量红霉素组62例,男36例,女26例,胎龄(33.1±1.1)周,日龄1-5d;体重(1.8±0.6)kg;喂养困难20例,合并新生儿肺炎12例,新生儿窒息10例,低钙血14例,高血糖8例。新生儿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组64例,男38例,女26例,胎龄(34.1±1.2)周,日龄1-5d;体重(1.9±0.7)kg;喂养困难22例,合并新生儿肺炎16例,新生儿窒息9例,低钙血症10例,高血糖7例,低血糖10例,腹胀18例。2组治疗前性别、日龄、体重、胎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均给予保暖、体位疗法、静脉营养等常规治疗。小剂量红霉素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红霉素2.5mg/kg.次,口服q6h,新生儿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新生儿抚触和非营养性吸吮,抚触方法为:喂养后30min进行,患儿置于温箱中处于全裸状态,涂润肤油,分别对头面、胸腹、背部、上下肢进行抚触按摩,每日2次,15min/次。操作者均为经过正规系统抚触培训的我科NICU护理人员,患儿在睡眠和清醒状态下均可进行。非营养性吸吮方法;从入院之日开始用消毒的无孔奶头在患儿每次喂养间歇期刺激吸吮10-15min/次,6-7次/d,疗程均为3-5d。

    1.3 观察指标 每日观察2组早产儿腹胀、呕吐、排便情况、胃残余量、平均日增加体重、日增加奶量等,每2天检查一次血常规和电解质,每周检查一次肝肾功。

    1.4 疗效判断 以下4项作为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效标准。1)3天呕吐停止。2)2天腹胀消失。3)3天胃残余量≤10%。4)治疗3天奶量增加1/3。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X2检验,2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观察指标比较 1个疗程结束后,2组在腹胀呕吐情况、胃残余量、平均日增加体重、日增加奶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5天后的观察指标比较

    2.2 2组疗效比较及不良反应 小剂量红霉素组有效42例,无效20例,有效率67.75%;抚触联合吸吮组有效44例,无效20例,有效率68.75%。红霉素组发生轻微腹泻15例,皮疹8例,发热5例,咖啡样大便2例,2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血常规等均正常,均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呕血等发生。

    3 讨论 由于早产儿胃肠功能发育相对不成熟,食管括约肌张力高,胃底呈水平状胃容量小,胃肠蠕动慢、弱,胃分泌酶少导致脂肪、蛋白质消化吸收降低,常常会出现喂养困难及喂养不耐受,通常表现为吸吮和吞咽动作不协调、呕吐、腹胀、胃潴留、加奶困难、体重不增等,影响肠道摄取热量和营养,导致蛋白质不足、体重不增或负增长,常需较长时间静脉营养。然而长期静脉营养易出现胆汁淤积、高胆红素血症、胃肠出血等并发症。因此,早产儿喂养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儿科界关注。

    红霉素的促胃肠动力作用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密切相关。有1个由13个碳原子和1个氢原子构成的内酯环,此环结构上C3和C5位碳原子分别以糖苷键与寡糖链连接,这种结构使其空间构象及电荷分布与胃动素相似,因而能结合并激活胃动素受体从而产生促动力效应。不良反应为红霉素通过肝脏代谢、肾脏排泄,可引起肝脏和肾功损害,长期应用可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及肠道菌群失调。新生儿抚触可增加皮肤血液循环,同时治疗信息晖通过人体体表触觉感受器及压力感受器沿着脊髓传至大脑,由大脑发出信息兴奋迷走神经,进而使胃泌素、胰岛素释放增加,增强食物吸收力,同时腹部抚触可促进胃肠蠕动,促进胎便排出,减少减轻腹胀,从而间接促进胃排空,减轻早产儿腹胀、呕吐、胃残留等喂养不耐受症状。

    新生儿抚触成本低廉,简单易行,且具有防治早产儿呼吸暂停,减轻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方面疗效。故利用新生儿抚触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进行干预,可一举多得。非营养性吸吮可能与刺激口腔黏膜感觉神经末梢,增加迷走神经活性,进而促进胃容受性扩张,提高胃收缩力,刺激促胃泌素、胃动素分泌增加,促进胃排空有关,对胃肠功能发育起正性促进作用,有利于早产儿胃肠道成熟以及从肠外营养过度到肠内营养,提高其肠道喂养成功率。

    本文采用红霉素和新生儿抚触及非营养性吸吮2种方法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均取得一定疗效。红霉素能促进胃肠蠕动及胃排空,但不能促进早产儿消化道发育的成熟,且有一定的胃肠道反应和后期胆汁淤积及肝肾功损害等毒副反应,本文小剂量红霉素组出现轻微腹泻15例,皮疹8例,发热5例,咖啡样大便2例,而新生儿抚触和非营养性吸吮疗法,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简单易行,疗效肯定,在早产儿生后即可实施,能起到预防和治疗的双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建议在今后的早产儿喂养困难及喂养不耐受的治疗中尽量减少或不使用药物治疗,以减少临床对此疾病的不必要的过度治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1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