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 > 2010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294189
救急稀涎散加涤痰还魂合剂治疗中风阴闭证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1日 张春华 燕明宗
第1页

    参见附件。

     中风病即脑血管病,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中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其中的阴闭证虽较少见,但致死率、致残率更高,且临床主要采用西医疗法,疗效不确切。为此,我们根据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及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对中风病阴闭证辩证应用救急稀涎散加涤痰还魂合剂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脏腑阴闭证诊断标准: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禁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静卧不烦,四肢不温,面白唇青,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西医诊断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

    1.2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③发病年龄40~75岁。

    1.3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②有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③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而影响疗效判断者。

    1.4一般资料。观察病例来自于本院脑科2004年3月-2008年7月收治的中风病住院患者,共82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2组:治疗组44例,男23例,女21例,平均年龄(63.5±9.5岁),既往史积分(1.48±0.54),伴发病积分(2.56±1.23),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2.00±6.04),嗜睡9例,昏睡12例,浅昏迷18例,深昏迷5例,脑梗死14例,脑出血30例;对照组38例,男19例,女19例,平均年龄(62.8±8.1岁),既往史积分(1.36±0.63),伴发病积分(2.68±1.13),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2.43±4.85),嗜睡7例,昏睡13例,浅昏迷10例,深昏迷8例,脑梗死12例,脑出血26例。2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疾病种类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①脑梗死、脑出血的共同治疗原则:控制血压适当处理脑水肿,酌情应用甘露醇、速尿;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维持足够的营养及保持水电、酸碱平衡;系统正规的康复治疗。②脑出血患者卧床、少活动、控制情绪,防止再出血,尤其发病24h内者;改善脑代谢药物的应用,如脑复康静脉点滴;据病情进行立体定向锥颅碎吸手术。③脑梗死患者降纤治疗,降纤酶(北方制药厂生产,批号20030812~20071007)每次5~10U静脉点滴;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或抵克力得口服;脑保护治疗,胞二磷胆碱(山东鲁抗辰欣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40501076~080417302)等静脉点滴;扩张脑血管治疗,酌情应用尼莫地平。

    1.5.2 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救急稀涎散加涤痰还魂合剂。上述二药皆为我院协定方,每剂煎制成药液150ml,分为3袋,灌服或鼻饲,每次1袋,每日3次。救急稀涎散方药组成:皂角刺15g,白矾30g。涤痰还魂合剂方药组成:生川乌3~9g(先煎),生南星3~10g,生白附子3~6g,橘红15g,茯苓15g,竹茹12g,石菖蒲10g,枳实10g,钩藤25g,川芎30g。连续治疗6周后观察患者治疗效果。

    1.6 疗效标准。体征评分和疗效评定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评定,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各评定1次。

    1.7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相关统计。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差异显著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2组间疗效比较(见表1)

    2.2 2组间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见表2)

    从表2可见,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且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中风(中脏腑)主要分为闭证、脱证,临床上以闭证为多,闭证又分为阳闭和阴闭,其中阴闭较少见,但病情相对更凶险,致死率、致残率更高,临床治疗时困难更多。

    本研究根据中医传统理论,对于中风阴闭的病人予以中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其中,以救急稀涎散之皂角、白矾使痰从上出,清窍得开,气机顺畅;继以涤痰还魂合剂,进一步搜除机体之痰湿,方中生川乌、生南星、生白附子温化痰涎,配以橘红、枳实、竹茹、茯苓使痰湿得化,加九节菖蒲芳香开开窍醒神,使病人神志恢复,肢体复温,痰湿得化,则病情暂缓,直到康复。

    总之,我们在中医准确辩证的基础上,走中西医结合的路子,配合针灸、推拿、按摩治疗,既能更好的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最大可能的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语言功能和认知功能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又能减少住院日,减轻病人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89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