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 > 2011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293165
双歧杆菌配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月1日 史晓娟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 探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切实可行的新方法,观察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口服片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效果。方法 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加用双歧杆菌活菌制剂片1日3次,每次1/2片,温水或加入牛奶中口服。结果 应用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口服片治疗黄疸,消退的时间为4±1.5天,对照组5±2.5天,P<0.05。结论 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口服片辅佐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良好的效果,黄疸消退的平均时间缩短。

    【关键词】双歧杆菌;高胆红素血症

    【中图分类号】R6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130-02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多由于血清胆红素增高而引起皮肤粘膜和巩膜黄染。可引起新生儿肝功能损害、胆红素脑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1],故需要尽早治疗。目前临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疗效较好但所需时间较长。我科自2002年应用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口服片辅佐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为我院2009年7月~2010年5月的新生儿科住院新生儿62例(除去各种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如溶血、感染、先天性胆道畸形、甲状腺功能低下、遗传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症、极低体重儿及巨细胞病毒感染),其中女38例,男24例,体重为2500~4100g,母乳喂养的45例,人工喂养17例,平均黄疸出现时间为3~8天,入院病例测血清胆红素均超过255μmol/L。

    1.2 治疗方法:将全部住院病人随机分组,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组32例。常规治疗组是在出生后第2天给予口服鲁米那、静脉点滴白蛋白、蓝光照射等。治疗组采用双歧杆菌活菌制剂片口服1日3次,每次1/2片,温水或加入牛奶中口服,连续5~7天。

    1.3 疗效观察:显效:3天皮肤、巩膜黄染消退,血清胆红素≤85μmol/L;有效:4天皮肤、巩膜黄染消退,血清胆红素102~136μmol/L;无效:5天皮肤、巩膜黄染消退,血清胆红素≥204μmol/L。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口服片是一种以长双歧杆菌为主,配有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嗜热链球菌、促菌因子、低聚糖、脱脂奶粉等制成的双歧三联活菌制剂, 每片0.5g,每克含活菌1亿个。其主要成分双歧杆菌具有繁殖速度快,产酸能力强,迅速适应环境等特点。口服后能迅速补充肠道双歧杆菌的数量,改变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形成和重建正常的肠道菌群,合成多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B 1 、B 2 、K 1 、叶酸等)及促进某些营养物质的吸收,并能抑制致病菌的生长繁殖,还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2]。使用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口服片后双歧杆菌可通过其细胞壁上的磷壁酸和肠道粘膜上皮细胞结合,与其他厌氧性细菌一起共同定居在肠粘膜,形成一个具有保护性的生物屏障,既可减少肠壁对胆红素的吸收,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使血中的胆红素含量减少。部分结合胆红素进入肠道后,在pH偏碱下经β-葡萄糖醛酸苷酶作用下分解为未结合胆红素再参与肠肝循环,另一部分在回肠末端经肠道菌群的作用脱去葡萄糖醛酸再逐步还原为无色的尿胆原,继而在肠道下段与空气接触被氧化形成尿胆原或粪胆原,大部分从肠道排除。新生儿的肠道特点是细菌量较少,缺乏正常菌群使结合胆红素转变成尿胆原或粪胆原,而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可在短时间内建立正常肠道菌群,通过产生乳酸和醋酸等降低肠道的pH值,呈酸性,从而降低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阻止直接胆红素分解为间接胆红素,减少肠肝循环[3]。双歧杆菌还可以通过产酸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从而增加胆红素的排出。双歧杆菌活菌制剂的上述作用,有助于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黄疸消退的时间缩短,且由于无毒副作用,可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88kb)